约18130字。
如何解决答案跑题的问题?
在广州一模改卷中,我负责改选读部分,从改卷情况来看,学生的主要问题是不会读题,导致答案偏离题意。如果在后一阶段的复习中,我们在审题方面多加指导,让学生把自己能力内能拿到的分拿足拿满,我们的复习目的就达到了。
如何解决跑题现象,我认为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引导学生多读。在读题的过程中把粗读与精读相结合。对题目要阅读两遍,第一遍粗读,第二遍精读,做到心中有数。
不少学生是凭印象做题,比如“为什么”,“如何”,“哪些”是学生读题的重点词,但对于这些词前边所涉及的条件,他们则不太会细想。这样答题既导致答案范围过宽,浪费空间与时间,又拿不到应得的分数。
如广州一模第17题:作品在塑造司机这个人物形象时,为什么要设置“司机曾目睹轨道上酿成的四次悲剧”和“小屋母女给司机留下深刻印象”这两个情节?这个题目中的“为什么”是学生关注的重点,但对于前提条件“作品在塑造司机这个人物形象时”却不大留意,而这个题目的答案恰恰是与前提条件有密切关系的。
如广州一模第18题:小说是如何通过对比来展现主人公的心理落差的?你认为作品反映了怎样的一种思考?(6分)“如何通过对比”是他们关注的中心词,把“心理落差”却没有牢记在心中,所以在他们的答案中只有情节的对比,而没有心理落差的特征及表现,答案少了一半的内容,不够完整。但“心理落差”这个短语学生应该是知道意思的,但他却不知道这个是答案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广州一模第20题:文本既叙述了两部电影的梗概,又摘引了观众的来信,这样写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请分别说明。(5分)这道题学生只看到了“目的”,却忽略了“主要”。把不着边际的答案写了一大堆,占用很多空间,等到有了切合题意的答案了,却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写,有的就只好放弃不写。
二、让学生学会分割题目的层次,并能圈出重点的词语。
分割题目的层次主要是为了弄清答案的重点所在。要分清哪些是该答的,那些是不该答的;哪些是得分的重点,哪些是得分的次要点。
圈出重点词语主要是为了明确题目的含义,确立答案的文本区域,使答案有的放矢。
如广州一模第17题:作品在塑造司机这个人物形象时,为什么要设置“司机曾目睹轨道上酿成的四次悲剧”和“小屋母女给司机留下深刻印象”这两个情节?(5分)
这个命题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条件部分,一个是问题部分。条件部分的关键词是“塑造”与“形象”,问题部分的关键词是“为什么”与“设置••••••情节”。抓住了这几个关键词,会很容易明白条件部分与问题部分的联系,而不会把答案理解成回答两个情节之间的关系。
如广州一模第18题:小说是如何通过对比来展现主人公的心理落差的?你认为作品反映了怎样的一种思考?
虽然前一个题目只有一句话,但却有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如何通过对比”,另一个层次是“心理落差”。其重点词是“如何对比”“心理落差”。“如何对比”要写出通过什么情节内容进行对比,“心理落差”则要求写出心理的特征而且是两种互为反向的心理特征。有的学生忽视了“心理”,写成了行为特征,也没有写出司机前后两种不同的心理。
如广州一模第20题:文本既叙述了两部电影的梗概,又摘引了观众的来信,这样写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请分别说明。(5分)这道题目的重点词语是“主要”,目的有文义目的,有结构目的,有手法目的,还有表现主题的目的,还有表达情感的目的,而主要目的多指文章内容上的东西,即作者借此来表达什么观点,表达什么意思。如果学生能够知道这些就减少了答题的盲目性。
三、引导学生构建答案的语言模式。这样规定的目的是让那些语文能力弱的学生能有一个语言的参照标准,使他们能写出准确的语句,不至于因为词不达意而丢分。
第一步,构建答案的语言模式要有引导词或引导句。引导词或引导句就在题干中。这种方法对那些常常跑题的同学来说可以起到遏制跑题的作用。但这种方法也有缺陷,就是文字量有时会比较大,在学生熟练掌握这种方法之后,可以对引导语进行减缩。
第二步,根据引导语来设计答案。
远与近
[美国]托马斯•沃尔夫
(2009年广州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
在小镇郊外离铁路不远的土坡上,有一所装有别致的绿色百叶窗的洁白小木屋。屋子的一侧是个园子,几块菜地构成整齐的图案,还有一个结着熟葡萄的架子。屋前有三棵大橡树,浓郁的树阴遮蔽着小屋。另一侧,生机盎然地长着一溜鲜花。整个环境弥漫着一种整齐、节俭而又朴素的舒适气氛。
每天下午两点过几分,就有一辆特快列车路过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