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及反思
- 资源简介:
约2340字。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苏格拉底
一、教学设想
(一)关于文本及其在教材中的地位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高一册第三单元的重要讲读课文。本单元的文章都是演讲辞,大都属于议论文范畴。议论文一般有观点鲜明、用词准确、结构严谨的特点。本文又是议论文和演讲辞结合的典范,全文层次清晰,结构谨严,显示了强大的逻辑力量;准确选用关键词语、修辞方法、严密长句,对本文表情达意、表现形象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学生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精品。所以,教学的重要应该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和深沉而真挚的感情。
(二)关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及理解能力的思考
议论文阅读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高一年正是学生从感性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授课班组为实验班,学生思维相对活跃,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强,原有的知识储备也比较丰富。在这种情况下,应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寻找关键点作为突破口,作适当的引导,而不必面面俱到地讲解。
(三)关于阅读方法指导的几点思考
1、精读是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应按照“把握结构-理清思路-品味语言-领悟感情”四个环节来指导阅读理解。当然,四个环节不一定要有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学生的阅读需要随机选取。
2、语文课不是政治课,通过思想内涵丰富的文章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是可以的,但必须服从语文教学和文本阅读本身的规律和要求,不可以政治思想教育代替语文教育。这篇文章涉及到一些政治哲学概念,在不影响文本阅读的前提下不予以解释或不作为重点。
3、阅读教学应坚持“文本阅读”规律的探索,即在不涉及文章背景和相关知识的情况下进行阅读,也即坚持“以文解道”、“以文悟道”。所以授课的过程中除了学生本身已经具有的知识储备外,一般不再增加知识补充。
4、阅读和阅读教学不必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应选取关键点进行突破,力求让学生能理解并能自主指导课外阅读,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四)有关教学方法的思考
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师生关系问题。由师生关系的平等决定了教学的民主化,进而决定了教学方法必定是在师生共同面对文本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发现-启发引导-研究讨论-释疑解惑”的过程,并力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全文结构,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领悟作者深沉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学习精读的方法,特别是议论文(演讲辞)阅读的一般方法
2、了解语体风格,学习在特定环境和身份演讲时语言的得体
四、教学方法:启发、讨论法
五、教学时数:视学生理解、接受情况来调节进度
六、教学思路
(一)课前预习:不作任何指导,只要求自主阅读,自主思考。
(二)师生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