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学设计5
- 资源简介:
约5230个字。
醉翁亭记
胡友彬
教学设想:
《醉翁亭记》是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讲读课中的一篇。本单元所选课文多为历来传诵的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家名篇,如《捕蛇者说》、《岳阳楼记》等。《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的作品。作者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贬,但表现出了乐观旷达的情怀。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又自得其乐,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儒家仁爱的社会理想,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倾注到这篇酒后的记游文字中,如诗如画。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也”“而”等虚词的用法,背诵全文。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大意,深入体会其情感意蕴,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文章的优美语言和意味,
2.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的以不同方式抛出不同层次的提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加强记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2.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读写结合法等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
2、学习1——2节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把握1——2节大意。
教学难点:
理解景物描写。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给加点字注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
辄( ) 霏(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偻( ) 朝( )而往
二、导入新课
1、介绍作者:
学生介绍“我所知道的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人],汉族,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唐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