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先学后教”导学案
- 资源简介:
约7680个字。
《醉翁亭记》导学案[教师]
嫩江一中马占祥
编号 64-66 学生姓名 课型 自主学习 课前批阅
主备人 马占祥 审核人 初二备课组 时间 课后批阅
本导学案为“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把此导学案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堂堂清”后面的知识点可选学。切记: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知识,教师不要浪费时间再去讲解,一定要相信你的学生哟!!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中“也”“而”等虚词的用法。
3、抓住“文眼”,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第一课时
二、阅读与翻译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zhāo)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xié),往来而不绝者,滁(chú)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yao)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yì)者胜,觥(gōng)筹(chóu)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tuí)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原文]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wèi)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
[注释]环:环绕。皆:副词,都。蔚(wèi)然:茂盛的样子。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其:代词,指滁州城。之:舒缓语气,无实义。
[译文]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望去,那草木繁茂幽深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
[原文]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niàng)泉也。
[注释]山:名词作状语,在山上。潺潺(chán):流水声。于:从。酿(niàng)泉:泉水名。
[译文]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
[原文]峰回路转,有亭翼(yì)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注释]回:回环,曲折环绕。翼(yì):像翅膀的东西。临:本义是从高处往低处看,这里是坐落在高处的意思。于:在。
[译文]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展翅飞翔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
[原文]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注释]名:命名。太守:官名。
[译文]造亭子的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
[注释]号:取别号。曰:叫做。年又最高:年纪最大。
[原文]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译文]太守同客人来到这里饮酒,稍微喝了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叫“醉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