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49
- 资源简介:
约6690字。
课题: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的结构特点,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平实的语言饱含的深情。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新世纪来临之际,英国著名的广播公司BBC举办了一次千年最伟大思想家评选活动,结果马克思位居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等巨人之前,被评为过去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
为什么他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呢?
卡尔•马克思(1818-1883)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是饮誉世界的思想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以毕生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并将继续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的战友威廉•李卜克内西曾这样评价马克思:“他是一个彻底正直的人,除了崇拜真理之外他不知道还要崇拜别的,他可以毫不犹豫地抛弃他辛辛苦苦得到的他所珍爱的理论,只要他确认这些理论是错误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的40年时间里,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列宁在评价他们的友谊时说,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又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马克思生前最好的战友恩格斯发表了一篇激情洋溢的文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作者身在公墓,直面战友的墓穴,亲临庄严的葬仪,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以特殊的身份发表讲话,因而文章的字字句句都饱含了对马克思的特殊感情。
请问,这特殊感情是什么?——沉痛的悼念、热烈的赞颂。
二、解题: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从这个标题中的“墓前”和“讲话”,我们看出这是一篇什么文章?
——是一篇以议论为主,悼词性质的演说辞。
人,作为“万物之灵长”,感情丰富、复杂、细腻。崇高卑劣、生老病死,激发了人类强烈的情感。同时,人们也以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价值判断,悼词就是人们表达哀悼的方式之一,而对于一个时代巨人的离去,这种方式就显得尤为必要。
所谓悼词,就是对死者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