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案1
- 资源简介:
约3470字。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案
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
【教学目标】
1.诵读欣赏文中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人物形象。
2.梳理小说情节,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概括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
1.诵读欣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从中感受人物的性格。
2.梳理小说情节,感悟起伏曲折的情节所表现的深刻主题。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莫泊桑,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
2.介绍写作背景
居伊•德•莫泊桑,一生写短篇小说将近300篇。他的短篇小说构思别具匠心,情节变化多端,描写生动细致,刻画人情世态惟妙惟肖,令人读后回味无穷。他的作品深受叔本华的影响,渗透了浓厚的悲观主义。莫泊桑早年犯有神经痛和强烈的偏头痛,巨大的劳动强度与未曾收敛的放荡生活,使他逐渐病入膏肓。直到1891年,他已不能再进行写作,在遭受疾病残酷地折磨之后,在1893年7月6日逝世,年仅43岁。他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9篇中短篇小说,及三部游记。
本文发表在1883年8月7日法国的《高卢人日报》上,是一篇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杰作。所谓“批判现实主义”,就是作家对现存的社会秩序所持的基本态度是批判的。《我的叔叔于勒》是短篇小说集,《羊脂球》所收的小说中的一篇。在《羊脂球》所收集的作品中,有的描写法国人民在普法战争中的热情,揭露了资产阶级的怯儒无能以及人们当时的因为钱而扭曲了自己的观念;有的真实再现了法国中下层人民的不幸遭遇、命运苦难、拼命挣扎与不屈的斗争。
主题思想: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弟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的悲惨的景象,艺术的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而不是人与人相互帮助的美好生活的主题思想。
【自学导航】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抄写词语一遍(端正书写)
拮据jié jū 栈桥zhàn煞白shà 撬开qiào阔绰chuò 褴褛lán lǚ 船舷xian郑重其事莫名其妙狼狈不堪
【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梳理情节结构。
第一部分(1—4)开端——盼于勒
第二部分(5—19)发展——赞于勒
第三部分(20—47)高潮——见于勒
第四部分(48—49)结局——躲于勒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2、小说中有哪些人物?谁是主要人物?
于勒、菲利普夫妇和“我”(若瑟夫)、船长。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去哲尔赛岛旅游,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揭示文章主题思想,因此,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菲利普夫妇。
3.文中的于勒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尝试从课文内容中归纳出于勒的“简历”。
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的一些钱,因而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做了生意赚了钱,并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于是,又被哥哥一家看做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重又潦倒,沦落成为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靠摆摊卖牡蛎过日子,他又重新被哥哥一家弃之门外。
4.找出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评价性的称呼,并思考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称呼,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又是如何变化的。
于勒贫穷时:坏蛋、流氓、无赖。
于勒富有时: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人、有办法的人。
于勒再次贫穷时: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
菲利普对于勒的态度: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5.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前后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钱和于勒又沦为穷人,
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