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教学设计16
- 资源简介:
约3680个字。
《雪》教学设计
石桥镇初级中学胡正民
预习案
一、 走近作者,了解作者代表作品,文本出处,体裁及特点。
二、 了解背景,初步感知文本深层含义。
三、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做好批注,圈画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正确识记理解生字词。
四、 整体感知:
1、朗读,这是一首散文诗,风格柔婉中又见刚健,美艳中更显壮美,我们要学好这首诗,首先要读好这首诗,在读中品味诗歌,在读中获得美的享受。在这篇课文中,我们应当怎样进行朗读呢?
朗读要求:
江南雪片段:婉约、柔和、舒缓。又有雪后消融的无尽可惜。
朔方的雪片段:慷慨激昂,富有气势,具有坚强的战斗力。
2、读课文,思考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概括这两个地方雪的特点。
3、初读感悟:。解析指导:同学们读了课文之后,把自己的所感所悟和疑惑写出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4、链接阅读:第60页附录:《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节选)
即兴导入新课:(课前三分钟提前安排学生搜集描写雪的的诗词文句,学生在台前展示朗诵后。)教师即兴导入:是啊,冰清玉洁,晶莹剔透的雪自古以来都是文人墨客所钟情的对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伟大领袖毛泽东给我们描绘了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岑参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欣喜,李白有“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的豪迈,柳宗元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无奈。那纷飞的雪花,凝聚着春雾夏雨秋露的情愫,那飘洒的姿态,让人情思飞动,浮想联翩。1924年岁末,北京的一场落雪,激起了鲁迅先生心中的情感,勾起了他儿时的回忆,他感悟到了“大风吹雪盈空际”的壮美。今天让我们一起咏诵鲁迅先生的《雪》,在诗意的语言中去感受他反抗黑暗如铁的社会的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