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教学设计11
- 资源简介:
约2870个字。
10、孤独之旅
教材分析:本文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讲述的是少年杜小康辍学后随父亲一起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子,经历了从开始的恐惧、孤独到暴风雨之夜找鸭子变得勇敢坚强起来的故事。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涵深刻意味。学习这篇小说,重点是使学生从陌生空旷的自然环境和恐惧孤独的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中理解“孤独”的涵义,教给学生一种勇敢,豁达的人生态度。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文章的感受也是多元的,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
这篇小说的篇幅较长,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需安排两课时的教学时间。
在教学时,指导学生在自读中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在朗读中进入情境,体会作品意蕴;还应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的速度和能力,贯穿多种朗读方式。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在自读中学会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2. 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3. 理解并积累一些词语。
【过程与方法】
1.在朗读中逐步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2.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标题“孤独”的含义。
2.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组织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积累词汇,感知课文内容。)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谈谈对“孤独”二字的理解,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更加丰富多彩。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作者简介: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朗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
2.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
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3.重点朗读以下段落,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1) (2—8)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
(2) (21—26)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人睡”。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
(3) (28—33)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