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高考文言翻译题全景透视
2005-4-18 23:39:55
四川省金堂中学童华池
2004年高考是自1978年恢复全国统一高考以来变化最大的一年———最大的变化在于全国一下子出现了15套试卷。对于备战2005年高考的学生来说,这15套试卷无疑是值得借鉴的最好资料。本文仅就就文言翻译这一考点而言,对15套试卷中的相关题目作一个简单的剖析。
先作两个方面的比较:
1、考查的方式和赋分情况
考察方式均为主观题。赋分的情况,2002年和2003年都是5分,2004年的4套全国卷,都增加到了8分。由赋分的变化,进一步说明了文言翻译题“身价”的提高。
从横向来看,2004年的15套试卷,只有北京卷没有文言翻译题,而考的是文言断句。14套考了文言翻译的,又无一例外是主观性的试题。赋分的情况,除了上海卷和辽宁卷是6分,其他12套均为8分。
2、考查的范围和题目数量
考了文言翻译的14套试卷,翻译的文句,除了福建卷出自另选的材料,其他13套都是出自第一卷的文言阅读题的材料。文言阅读材料的选文,大多仍然是史传文中的人物传记,少数为其他类型的文言文,如湖南卷选的是文学类散文———苏轼的《放鹤亭记》。题目的数量,只有四川、吉林、黑龙江、云南四省考的那套全国卷只设置了一道题,其他13套,分别有二道或三道小题。
下面对14套试卷中的文言翻译题逐一评析,并附上原题的翻译答案,以供参考
1、全国卷(四川、吉林、黑龙江、云南)(8分)
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与其他13套试卷的题相比,这道题的最大特点是虚词考得特别多,考纲上规定的18个,就考了“乃”、“其”、“而”、“焉”、“也”等5个,考纲以外,还考了“特”、“然”、“及”、“固”等,“然”还出现了两次。所有虚词中,难度最大的是“特”———在这里是副词,意为“只是”。不过,考生并不陌生,《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一句的“特”,就与之相同。实词中,“诬”的词义和“雄”的用法是难点。“诬”很容易理解成“捏造事实,冤枉他人”,而结合语境,应该是“欺骗”的意思,这在《报任安书》中,也是有先例的———“因为诬上 卒从吏议”一句的“诬”,即是如此。“壮”的用法是使动,“壮其说”就是“使其说壮”。用法判断正确了,再琢磨“壮”的意思,应是“文章有气势,力透纸背”,但如果这样翻译,再译出一个“使”字,译文难免生硬;参考答案译成“文笔雄健”就比较自然,再加上一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的意译,原文的意思就完整地表达出来了,而且译文也贯通了。
译文:
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
2、全国卷(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西)(8分)
(1)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趾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2)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这道题显得平和一点。
第一小题的“谷实”与“珠宝”对举———“对举”是文言的特点之一,也是翻译的“钥匙”之一———据此,“实”就不会误译为“属实”之类了。“交趾”也作“交?”,古地名。“比”是“并列,靠近”的意思,《核舟记》中有“共两膝相比”句,“比”与之类似,《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天涯若比邻”的“比”,则是相同了;结合语境,“比境”当译作“接壤,接界”。“商贩”在现代汉语中是名词,而在这里是两个名词的同义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