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案39
- 资源简介:
约6970字。
寡人之于国也
总体设计
教材概述
战国时代各国诸侯争于“力”,群雄逐鹿,蚕食鲸吞,战事不断,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社会混乱,礼崩乐坏。此时,正是儒家学派又一个代表人物孟子的生活年代。亚圣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衍生出自己的“仁政”“民本”观。公元前335年,也即梁惠王35年,孟子被梁惠王邀请到魏国宣讲治国之道。本文所选的这段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体现了孟子“仁政”“民本”的治国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课文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前面三段为第一部分,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委婉地批评梁惠王与邻国国君一样不行“仁政”,导致虽尽心尽力但政绩不佳的结局,为下文具体阐述“仁政”主张张本;后面一段为第二部分,它是孟子集中阐述自己“仁政”措施的关键部分,从文章主旨的角度审视,后一段为文章真正的主体,是教学探讨的重点所在。
孟子善喻,本文所用的“五十步笑百步” “非我也,兵也”等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使说理生动而深刻。并以排比句式增强文章的雄辩气势。加之孟子善于把握人的心理,使得文章浑然一体,气势恢弘,步步推进,环环相扣。孟子以他雄强的论辩力,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蓝图:统治者役民以时,治民之产,老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普行教化,老有所安,幼有所教,其乐融融。本文彰显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以及反对暴虐、反对战争的仁政思想,显示出一定的历史进步性。
思路方法
设计思路:本课语言障碍不多,内容又较清晰,对于古文基础较好的班级来说,在做好充分预习的前提下,一节课就可完成对字词的把握,文本的理解。课堂上可让学生多读多背,在字词上可指出重要的实虚词,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并给他们归纳一些判断词义的规律方法;内容上要注重合作探讨,尤其是设喻手法,还要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自读法、讨论法、辩论法等。
使用教具:多媒体教学投影相关设备。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实虚词的意义用法(虚词主要是“于”“之”“以”“则”),积累通假字。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指导学生利用背景、上下文及体味语言的方法感知人物形象。
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教学设计
导语设计
旧知导入
上一篇课文中,孔子面对弟子,把严厉的教诲和透彻的论说结合起来,入情入理而又无可辩驳地表明自己“礼”与“仁”的主张。但是,当面对的是高高在上、尊严意识很强的君王,要让他实行仁政,那又该如何劝说呢?下面我们就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欣赏一下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对比导入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你看,一个被尊奉为“大成至圣”,一个被称为“亚圣”;《论语》《孟子》都名列“四书”;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相配合。那么,他们在学说、论辩方面又有何差异呢?希望同学们做个有心人,学完本课后对这一问题有所认识。
旧知导入
科举时代,“四书”“五经”是读书人的必修课本。(让学生了解“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的知识)《孟子》能荣登此列,必有高超的语言艺术和经世济民的伟大作用。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部著作,汲取营养吧。
推进新课
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学生预习时自行整理,课堂上交流补充)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城市)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