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8
- 资源简介:
约2340个字。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意。
2.了解驳论文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特点。
2.揣摩品味语句,体会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情色彩浓的语言特点。
(重点)
情感
目标 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重点)
学习
目标 1.把握文章观点,理清文章思路。
2. 揣摩品味精彩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诚、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杂文最能体现“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的一篇精彩杂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学习驳论,理清思路
提问1: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并在文中划出标识性语句:本文作者批驳的错误论点是什么?作者树立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提问2:通读课文,说说本文是如何运用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论述全文的?
明确:略 【教学备注】
‖学法指导‖
1.如何梳理驳论文的结构内容?
(1)明确批驳的靶子。
(2)寻找批驳的方法。
2.驳论文批驳的方法:
一是驳论点。即通过反驳对方论点的不真实或错误性,但一般的驳论文中较少出现,且一般出现你能够看出来;
二是驳论据。就是辩驳论据本身是不成立的或是不切实际的;
三是驳论证。就是通过反驳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来驳论。说的简单一点就是证明它们之间的关系有问题。
‖教学提示‖
先梳理内容,再明确批驳的方式。
目标导学二品味富有战斗力的语言
提问4: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