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练习题(5月22日-5月28日)
- 资源简介:
约34560字。
2017年5月22日 材料作文(一)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1.【2016年高考课标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立意指津】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这则关于提升语文素养的材料,属于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命题思路与精神符合课标要求和2016年的高考命题要求,与2015年课标Ⅱ卷一脉相承。材料富于时代特征,思想倾向鲜明,贴近学生生活,任务驱动明确;不同处是在要求上,把2015年的“哪一个更……”换成“比较”,是一则值得肯定的作文材料。
从立意角度看,学生要全面把握材料,写出以下内容,比较三个途径各自的优缺点,写出自己受益于哪种阅读,这种阅读给自己语文素养的提升带来了哪些好处,进而肯定语文学习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性。只要比较三种阅读就不会跑题。
2.【2016年高考课标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指津】本题为材料作文,材料为一幅漫画。答题时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漫画反映的问题其实并不新颖,左边的孩子考了高分时,他的父母就喜上眉梢,并给予孩子鼓励表扬——给他一个吻,孩子很高兴;而当他成绩下降时,他的父母便对他进行责罚——给他一个巴掌,孩子很伤心。而右边的这个孩子,在父母的巴掌下,成绩较差,后来有了一点进步,父母便给予孩子积极的鼓励,孩子非常高兴。通过孩子成绩的变化、受到的待遇与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主题是关于“家庭教育”与“分数”的思考。
题中漫画意在说明,在家长或老师眼中,学生的优秀与否全看考试的分数,唯分数是论。这种看法实际上是非常片面的,它不能客观真实地对学生给予准确的评价,也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于他们的茁壮成长。可以说,今年的课标Ⅰ卷作文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写起来有切身体会,有话可说,有真情实感,避免了假大空,无病呻吟。学生在写作时可以由结果追溯原因,揭示事件的本质;由图画到生活,把握漫画的寓意。阐明应试教肓过于看重分数给学生造成的种种伤害,分析其弊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写作时还可以联系现实,由此及彼,呼吁我们不要扭曲对孩子的教育,不以分数论英雄,不要把分数的高低当作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让教育回到以人为本的轨道上来,树立健全的成才观,把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生命教育落到实处。
3.【2015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
●有时,走错路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如果没有走错了路,就不会发现新的路。
●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
上面三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立意指津】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在题目的表述上,较往年更加简洁,表意更清晰,避免了诸多不必要的信息干扰,而又不失内涵的深广,是一道符合考生口味又不乏新意的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