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之筛选概括讲练测(3份)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高中试卷 / 高考专项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7.02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8/8/27 9:14:2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7
  • 下载点数: 4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0730+45760+32720字。

  1、【广东省深圳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9分)
  新媒介是一把双刃剑,在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拓展人的行为能力以及提供各种超感官体验时,其产生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每天各种无用信息占据人们的大量时间,使人们非理性冲动增多,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淡薄,也更容易产生紧张和焦虑情绪。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从媒体与受众两方面入手,积极寻求对策。
  从媒体角度看,媒体可以利用信息智能匹配技术降低受众的信息接收成本。这项技术以数据分析为依托,使信息更加智能化、个性化,从而与受众的需求相匹配。比如,一些媒体机构根据用户个人需求方面的关键词、以往浏览的相关数据以及学历、职业、爱好等特征信息,进行汇集、整理、跟踪和分析,并根据用户充值、消费、反馈等数据信息,了解和掌握不同用户的个性化潜在需求,进行精准的信息推送。虽然公司主要以推广自己服务项目为目的,但这种技术更注重用户的体验和选择,会大大减少许多有意无意强加于受众的信息,从而降低了受众进行信息处理的时间成本,使其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中接收自己需要的各种信息。这样的智能匹配模式会越来越精细化、个性化和特色化。比如,有的技术可以根据手机定位,确定用户是在办公场所、家里还是旅途中来推送合适的视听内容;还可以根据用户手机的睡眠模式、工作模式等确定推送时间,以及根据某一信息关注度的高低确定是否推送。
  从信息受众角度看,受众需要提高理性使用新媒介的能力。受众首先要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即对媒介本身带来的危害及个人在媒介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持清醒认识的能力。任何时候,受众都要保持对新媒介的主动权、选择权,不能被媒介技术左右,而要学会组织与控制信息和技术。这种主动选择权是建立在一定的媒介素养基础上的。除此之外,受众还需要加强法律、伦理道德、文化等方面的素养,能够准确判断信息的是非利弊,并掌握好在新媒介上的话语行为的规范和尺度,从而将媒介信息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既要推动媒介的技术革新,又要提升受众对信息的批判思考能力。只有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使媒介技术真正为我所用,形成媒介与受众的良性互动。
  (摘编自马慧茹 冶进海《理性面对新媒介的信息海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新媒介产生负面效应的原因是人们在信息海洋中没有获得主动权、选择权。
  B.人们因无用信息泛滥而形成的非理性冲动,会导致紧张和焦虑情绪的产生。
  C.信息智能匹配技术可以根据受众需求实现智能化、个性化信息的精准推送。
  D.以推广服务项目为主要目的,决定了媒体很难真正注重用户的体验和选择。
  【答案】C
  【解析】A项前半句“新媒介产生负面效应的原因”源于原文第一段,后半句“人们在信息海洋中没有获得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新媒介有着负面效应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减少新媒介负面效应的对策。
  B.全文围绕为何要理性地使用新媒介这一问题,从两个密切相关的角度来展开分析。
  C.文章的第二段举出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信息智能匹配技术的特点、优势以及发展。
  D.文章先提出新媒介快速发展带来的问题,接着分析解决方法,最后总结得出结论。
  【答案】B
  【解析】B项,前半句分析错误。“为何”与“如何”差别很大,“为何”是原因分析,“如何”是怎样做,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去分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讲目标
  1.了解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概括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掌握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概括类试题答题技巧。
  讲考点
  ☆考点一: 筛选整合信息
  【高考典例】
  1.【2018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其三,意义弹性。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力。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启蒙主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片面化,神圣主义的片面化,都会导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
  (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这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
  B.已发展的城市和崛起中的城市都面临着激活活力的问题,也都需要有制度弹性。
  C.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是不一样的,城市体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
  D.在诸多原因中,空间、制度及意义三者的弹性不足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
  【答案】B
  【解析】
  【精准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意的能力。命题者选取文本中含有比较重要词语的句子,经处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属于课标卷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尤其要注意的是,找出命题者设置的各种陷阱,比如无中生有(把文本没有的内容悄悄加进去,比如题中C项)、偷梁换柱(部分改换文本说法,比如题中A项)、增删内容(把文本内容偷偷减少或增多,比如题中A项)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提及空间被私人性固化的现状,有其现实的指向。
  B.文章区分了文明弹性的层面,也区分了城市体发展的阶段,论证结构清晰。
  C.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辩证意味。
  D.文章借助“文明弹性”的概念,论证了建构城
  ……
  1、【2018届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秦孝公的历史难题
  “秦孝公难题”是《商君书•定分》记栽的一段谈法治的经典对话。商鞅开启变法大幕之初,秦孝公问道:“法令以当时立之者,明旦欲使天下之吏民,皆明知而用之,如一而无私,奈何?”大体上说,困扰秦孝公的难题是变法之后,如何使官与民都能做到知法、懂法、守法。
  面对秦孝公的困惑,商鞅的回答是:治道运行,皆有法式,事皆决于法。厉行法治以后“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商鞅变法图强所带来的兴盛局面奠定了秦一扫寰宇,统一六国的基础,但令人不解的是因法而兴的大秦帝国却在短短十几年间便土崩瓦解,不复存在。对此,历代史家大多都将“以法为本”看作秦二世而亡的首要原因。秦法条目繁多,法网严密,繁如秋荼,密如凝脂,严刑峻法将百姓的尊严和自由剥夺殆尽,恶法视民为草芥,可畏却不可信。缺乏道德滋养的秦法让官与民都感到窒息和绝望,而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又将法的机械性发挥到了极致,“失期,法皆斩”点燃了大泽乡起义的烽火,强盛一时的大秦帝国最终在自己编织的法网面前土崩瓦解。
  秦法残暴而至覆亡让之后历代统治者认识到“以法为本”所带来的弊端。他们虽也都注重修法订律,但更加强调德的作用,主张“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从法律的价值导向上看,中国传统社会对待法律的态度从用法总揽一切,变成倾向于“无争无诉”,老百姓不渴求用法律来伸张正义,总把实现公平的希望寄托在人而非制度上,一部部体系完备的法典远远比不上人们对“明镜高悬”的渴望,世人对法律的崇拜远远低于对明君清官的期盼,法治的信仰变得虚无不切实际,知法、懂法逐渐变成了官的专利,而老百姓只有单纯守法的 余地。没有被全民所信仰的法律至多是一条条干瘪的规矩而非治国安邦的重器。一旦律法废弛,人亡政息,总免不了江山易主,黎民涂炭。
  历史证明,破解“秦孝公难题”答案在于我们能否丰富法治的内涵,用道德的养分让人与法、法与社会形成一种良性包容的互动,进而使全体社会成员都牢固树立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维,让法律成为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须臾不可分离的工具。今天,我们重新审视“秦孝公难题”所带来的现实意义可以发现,单纯的知法、懂法、守法其实并非难事,难的是要如何实现良法之治,让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法律真正成为全民的信仰和追求,这才是破解秦孝公难题的应有之意。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如果说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将刑法铸在鼎上是我国揭开法律神秘面纱、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的开端,那么由“秦孝公难题”所带来的反思则让我们认识到良法之治和法治信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想只有全社会都能做到对良好法律秩序足够的敬畏,使法治精神内化于心才能让“秦孝公难题”得到彻底破解。
  (选编自“求是网”,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何让天下官员和百姓知法、懂法、守法,不徇私而害法,这不仅是秦孝公在商鞅变法之初的困惑,更是后世历代君王不得不面对的历史难题。
  B.官员百姓缺乏广泛的法治信仰,政权却强制推行法令制度,短时间可能会如秦王朝—般因变法而兴盛,但终究逃不出人亡政息的结局。
  C.秦王朝“以法为本”的治国方略被很多史学家认为是秦帝国“二世而亡”的最重要的原因。秦法残暴这一弊端警醒后世人君,应修法但更应重德。
  D.秦帝国的严刑酷法根本无视百姓的尊严与自由,且秦法从根本上讲,对百姓很不信任,视人民为草芥,所以人民不堪忍受而奋起反抗,推翻了它。
  【答案】B
  【解析】A项,“更是后世历代君王不得不面对的历史难题”无中生有。C项,“秦法残暴这一弊端警醒后世人君”偷换概念。D项,强加因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思路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商鞅回答秦孝公的困惑及推行变法之后秦国的强盛说起,进而由秦亡的反思否定了商鞍对“秦孝公难题”的回应。
  B.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了秦王朝土崩瓦解的原因在于“以法为本”不加变通,从而强调了老百姓知法、懂法的重要意义。
  C.历代统治者对“以法为本”的弊端都有反思,文章总结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