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课时同步检测试题
- 资源简介:
约9040字。
第一单元
第3课 边城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挣扎(zhá) 包扎(zhā) 翘起(qiào) 翘首(qiáo)
B.擂鼓(léi) 打擂(lèi) 脖颈子(gěng) 颈联(jǐng)
C.埋怨(mán) 拮据(jù) 停泊(bó) 血泊(pō)
D.蚱蜢(zhà) 舴艋(zhà) 眺望(tiào) 角隅(yú)
【答案】B
【解析】A项,“包扎”的“扎”应读“zā”;C项,“拮据”的“据”应读“jū”;D项,“舴艋”的“舴”应读“zé”。
2.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祖父说着,于是,把手膀子弯曲起来,努力使筋肉在 中显得又有力又年青。
(2)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 爷爷死了?”
(3)正似乎因为那个过渡人送钱气派有些强横,使老船夫受了点压迫,这撑渡船人就 生气似的,迫着那人把钱收回。
A.局束 假若 俨然
B.局促 难道 居然
C.局促 假若 俨然
D.局束 难道 居然
【答案】A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从文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因在《边城》中描绘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展现了豪爽与浪漫的湘西风情而名噪一时。
B.《边城》描写了秀色可餐的湘西自然风光,古朴淳厚的民俗风情,这里的一切如梦一般宁静美好。
C.明天是凤凰古城最后一个“免费日”,记者在景区发现,尽管下着雨,但街市上撑着伞、披着雨衣的游人不绝如缕。
D.附庸风雅的人主观意图是为了装点门面,但他们不去学野蛮,却来学风雅,也总算见贤思齐,有心向善,未可厚非。
【答案】C
【解析】A项,“名噪一时”指一时名声很大。指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B项,“秀色可餐”原形容妇女美貌。后也形容景物秀丽。C项,“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D项,“未可厚非”指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
4.对下列句子特点、作用和表现手法的分析正确合理的一项是( )
A.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渡船老人的孤单。)
B.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地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运用反复的手法,表现了翠翠对爷爷失信的责怪。)
C.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运用反复的手法,把“不记得”写成“记不得”,也更接近口语,表现了翠翠在爷爷面前撒娇的神态。)
D.但得了钱祖父却说话了,问那个人,新娘是什么地方人;明白了,又问姓什么;明白了,又问多大年纪;一 起弄明白了。(运用反复的手法,写出了爷爷的问话唠唠叨叨,重在表现爷爷的热情好客,对他人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