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000字。
集训冲关古诗歌阅读(A卷)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高阳台 送陈君衡①被召
周 密②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付新诗。纵英游,叠鼓清笳,骏马名姬。
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东风渐绿西湖岸,雁已还、人未南归。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
[注] ①陈君衡,作者友人,宋亡之后,被元朝征召至大都做官,临别之际,作者作此词为他送行。②周密,南宋词人,宋亡后隐居不仕。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片前三句描写送别场景,作者用雄健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气象阔大、色彩鲜明、热烈而又整肃的郊野送行图。
B.“宝带金章”表明人物身份,同时暗示此次大都之行的缘由。一个“欹”字极为传神地勾勒出人物潇洒的风神。
C.下片前三句,设想友人远去冰河之域的情景,这雄浑壮阔的景象与上片送别哀伤的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
D.全词既写眼前实景,也有想象中虚景,虚实结合,深沉婉转地表达了作者复杂情感。题作“送”之,实即留之。
解析:选C C项,“这雄浑壮阔的景象与上片送别哀伤的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错,应是“这阔大然而凄清的景象与上片热烈欢快的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
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①“折尽梅花,难寄相思”,表现对友人惜别相思之情,也含不满之意。②“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暗含对友人屈身仕元的不满之意。③“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设想友人到那边的景象,表现出关切之情。④“投老残年”表现作者对年华老去的伤感之情。⑤“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付新诗”委婉地透露出对故国的思念和对山河依旧、人事已非的感叹。(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9分)
永遇乐①
苏 轼
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
今朝有客,来从濉②上,能道使君深意。凭仗清淮③,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而今何在?西垣④清禁,夜永露华侵被。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
[注] ①此词原序交代:苏轼是在与人相聚于景疏楼(大约位于江苏)时,写了这首词寄给远方的朋友孙巨源。孙巨源离开海州时,曾“坐别于景疏楼上”。②濉:水名。③淮:淮河。④西垣:中书省(中央行政官署),时孙巨源在此办公。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集训冲关古诗歌阅读(B卷)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秋日湖西晚归舟中书事
林 逋
水痕秋落蟹螯肥,闲过黄公酒舍归。
鱼觉船行沉草岸,犬闻人语出柴扉。
苍山半带寒云重,丹叶疏分夕照微。
却忆清溪谢太傅[注],当时未解惜蓑衣。
[注] 谢太傅:东晋时隐居刻溪的谢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句写秋天湖水水位回落时节蟹大膏肥,巧妙交代了拜访黄公酒舍的原因。
B.第二句“归”字前承“过”字,后启二三两联归舟所见湖西黄昏美景的描写。
C.第五、六句写苍山半带着厚厚的寒云,红叶暗淡了夕阳余晖,渲染了凄凉气氛。
D.第七、八句用典,通过自己当年不解东晋谢安隐居来表现而今隐居的山水之乐。
解析:选C C项,错在“渲染了凄凉气氛”,渲染的应是宁静安详的气氛。
2.诗歌第四句“犬闻人语出柴扉”看似平淡,实则有趣味,请简要赏析。(6分)
答:
解析:这是一道赏析诗句的题目,要求赏析“犬闻人语出柴扉”的趣味,注意从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角度分析。从内容看,诗句描绘了犬听到有人说话时奔跑出柴门的画面;从手法看,用人语声反衬黄昏村居环境的幽静,渲染了宁谧闲适的乡村生活氛围;从情感看,表达了诗人对村居生活的满足和愉悦。
参考答案:①描绘了犬听到有人说话时奔跑出柴门的画面;②表达了诗人对村居生活的满足和愉悦;③用人语声反衬黄昏村居环境的幽静;④渲染了宁谧闲适的乡村生活氛围。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9分)
感 愤
王 令①
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②横。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却③太平。狂去④诗浑⑤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