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集训冲关:考前策略指导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专项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2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9/2/20 19:10:0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41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8940字。
  高考语篇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处理信息和分析鉴赏的能力。做这些选择题,可分“读选项,标敏感点→寻区间,检索原文→细思考,相互比对→定错因,做出判断”4步走。“读选项,标敏感点”及“寻区间,检索原文”(根据选项内容回到原文中找出信息来源区域)一般不难,关键在于第3步和第4步,作答时重点看选项对原文信息的表述、对思想内容或手法的鉴赏与原文是否一致。
  考前再品——系统答题思维·踢好临门一脚
  应用(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
  [例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文学批评的“远”和“近”,既是批评态度问题,也是批评方法问题。“远”,指评论者与作家距离适当“远”一点,才能葆有客观性;“近”,指与作品文本距离贴近一点,回到作品本身,回到阅读和文本细读上来。
  长久以来,很多文学批评者恰恰颠倒了这两点:距离作家太近,距离作品太远。前者表现为与作家熟,下笔只有褒扬甚至溢美之词。各类文学新作研讨会,往往是这一现象的放大镜和聚光灯。专业研讨本是检视和修正创作实践的重要环节,是评论者和创作者沟通的桥梁,遗憾的是,许多研讨会丧失文学批评功能,助长文学批评距离作家过近之风,不利于健康评论生态养成。另一方面,文学批评距离批评文本过远。上世纪80年代,外国文学理论尤其现代文艺理论涌入,虽有建设性意义,但导致批评理论西化严重,许多批评者习惯套用西方理论来阐释、解读当代作家作品,文学批评与文学本体关系松散。
  新世纪伊始,中国文学界呼吁批评回到文学创作本身。让文学批评回到文学本体,就是要回归常识,从最基本的文学要素如语言、形式、结构等方面着手,探讨作品价值和文学问题。当前,部分当代文学研究专家、批评家正在通过自己的实践重建批评生态,如陈晓明用8年时间完成《众妙之门——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此外,一些作家也拿起批评之笔,如毕飞宇以“看苍山绵延,听波涛汹涌”概括对蒲松龄《促织》的阅读体验,进而从小说背景、架构、语言、情节等方面,将小说细微精彩处一一呈现。他将原文细节不断放大并定格,帮助粗心的读者捕捉到原著的内在精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作家的批评文章往往感性有余、理论构架淡化,但恰恰是他们的批评实践给众人提供了一条批评回归文本细读的个人化路径,甚至可以给专事批评者以启发。他们的批评文章往往不合常规套路,别开生面,富于可读性和启发性。近年来作家积极介入文学批评,对风行已久的远离文本的“专业批评”是有纠偏意义和启发的。
  可以说,对“远”“近”的把握与掌控,既体现文学批评者自身专业素养,也是其职业素养的直观写照:距离作家过近,难以“出乎其外”,造成把握失准失误;距离文学本体过远,不能“入乎其内”,导致文学批评基本功缺失、职业判断失焦。文学批评家要用好手中这支笔,切实推动文学创作繁荣发展。
  (摘编自刘艳《文学批评的“远”和“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学批评的“远”是指态度上葆有客观性,“近”是指方法上回到作品本身。
  B.用西方文学理论解读当代作家作品,导致了文学批评与文学本体的关系松散。
  C.作家的批评文章虽然存在不合常规套路等弱点,但仍然给专事批评者以启发。
  D.文学批评不能把握好“远”“近”,就难以“出乎其外”,又“入乎其内”。
  [解答示范] (“读选项,标敏感点”见波浪线标注部分)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