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诗歌鉴赏之形象与感情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高中试卷 / 高考专项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7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9/4/27 22:16:2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73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4620+10920+4280字。

  时间 _______  班级 _______ 学号 _______  得分_______
  (时间:45   分值:45)
  一、【2019届广东深圳高中高三12月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9分)
  河北民
  王安石
  河北民,生近二边①长苦辛。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 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汝生不及贞观②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注】①二边:指北宋与契丹、西夏接壤的地区。
  ②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曾对侍臣谈到自己有二喜:“比年丰稔,长安斗粟直三、四钱,一喜也;北虏久服,边鄙无虎,二喜也。”(《资治通鉴》卷一九六)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王安石早年的诗歌创作有取于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关心政治、同情百姓疾苦,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
  B.“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两句,开门见山地点明了黄河以北地方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而边民“长苦辛”只是因为北宋与契丹、西夏两族连年的战乱。
  C.诗歌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感叹的口吻颂扬“贞观之治”的美好,表达了对北宋时政的 批判和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D.黄河以北的边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向南逃荒求生;河南虽然丰收,老百姓也是缺粮断餐,从而暗示出“长苦辛”不是河北之民所独有,河南之民以及其他内地之民无不如此。
  15.为了表现河北民的“苦辛”,这首诗 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14.B15.①铺陈(渲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六句,紧扣开篇“长苦辛”三字而来,层层深入地铺叙了百姓深受压迫之苦,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
  ②对比。北宋国势江河日下,与唐朝的贞观盛世形成强烈反差,诗人有感于民不聊生的惨象, 通过今昔对比针砭时弊。
  ③正侧结合。“悲愁白日天地昏”形容边民的悲愁之气犹如阴云惨雾,弥漫天空,致使白日为之无光,天地为之昏黑,此为正面描写。“路旁过者无颜色”指出道旁行人见此惨象,也不禁感到悲痛欲绝,神情黯然,此为侧面描写。通过正侧结合,使百姓的苦难生活更为深入人心。
  ……
  考向一  鉴赏形象之人物形象
  1.讲高考
  (1)考纲要求
  能够鉴赏诗歌中塑造的形象或抒情主人公形象。
  (2)命题规律
  鉴赏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设问方式一般为“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抒情主人 公形象”“诗中刻划了的某形象有怎样的特征”等,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少数省市也有客观选择题的形式。
  例:【2018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寄和州刘使君①
  张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10.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5分)
  11.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答案】
  10.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
  11.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点评】分析近三年的江苏高考试题中诗歌鉴赏的第一题,可以发现,其实这几年在第一题的设置上一直很稳定,2015年“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
  ……
  一练高考
  一、【2017年高考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 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答案】
  14.BD
  15.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