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学案8(4份)
- 资源简介:
2019-2020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学案新
2019-2020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同步写作序列学案一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20200102340.doc
2019-2020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20200102334.doc
2019-2020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20200102335.doc
2019-2020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囚绿记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20200102336.doc
第一单元
1.通观全文,理清思路
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写景状物类散文也概莫能外。写景状物类散文中的形象较之其他类型散文中的形象要突出、丰满、重要得多。要全面把握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人工场景、风俗民情、特定物件等形象的形声色味、情态特征及其内在含蕴等,还要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的顺序。因此,分析景物的第一步是通观全文,把握描写顺序,理清思路。在描写顺序上,或移步换景,按照观看的顺序写;或以时间为序,按照时间推移写景物的变化;或以景物的类别为序,按照景物的不同类别进行描绘。综上,我们必须通读全文,整体关照,前后贯通,把握文脉,理清结构和思路。
2.结合文本,分析特征
作者在文章中所具体描绘的景物总是具有其自身的特征。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总是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因而,我们要结合文本,结合具体的语境,去分析景物的特征。当然,在分析景物特征时,要知晓一般描写景物的方法和技巧,比如写景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描写景物的技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等),常用的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借代等),等等。
3.透过景物,把握情感
写景状物是手段,是依托;抒发情感才是目的,是归宿。写景状物类散文总是借所绘之景、所状之物抒情、言志、明理。景物与情感、主旨之间自有其内在的关联。这类散文的主旨一般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加以体现的,所以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就必须了解文章写了什么景,状了什么物,景、物有何特征,这些特征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精当的景物描写不仅能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渲染某种特定气氛,而且还能传递出特定的情感,揭示主旨。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的作者笔下会显示出迥然不同的特征,有的苍劲挺拔,有的娇弱无力;有的生机盎然,有的萧条衰败;有的开阔明朗,有的狭小阴冷;有的令人心旷神怡,有的令人凄神寒骨。我们可以从景物的这些特征中,剖析作者的情感倾向,是爱还是恨,是乐还是忧,是喜欢还是厌恶,是赞美还是批判,从而把握作者的情感。
第1课 荷塘月色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美得热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花美得高洁;“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荷花美得可爱。朱自清的荷花有了月色的晕染,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流进月色中微微荡漾”,游过了四季依然香,“等你宛在水中央”。幽幽清美,淡淡忧伤,如此月色,如此荷花!名为自清的作者,自是与荷花有份别样的情愫。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日战争时期,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抗战胜利后,他仍任教于清华大学,并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学生活动。
在反饥饿、反内战的斗争中,他毅然拒绝美援面粉,表现出了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尊严和气节。1948年因贫病逝世。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他的散文素朴缜密、清新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
……
第3课 囚绿记
一张发黄的旧照片,记录着一个曾经鲜活但却永远定格在34岁的年轻的生命——陆蠡,那个时候的他衣着整洁,面貌清秀,眼睛、嘴角带着羞涩的微笑。当年,陆蠡经常眺望山水,相对无言,除了陶醉,还有渴望在宁静中放飞心灵的憧憬。当一抹绿色出现在沙漠中时,我们仿佛看到生命的奇迹;当一叶绿芽冲破障碍,破土而出时,我们仿佛看到生命的顽强。而陆蠡也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写下了《囚绿记》,让我们仿佛看到生命的追求。
陆蠡(1908~1942),浙江天台人,资质聪颖,童年即通诗文,有“神童”之称。我国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1933年开始散文创作,前后共出版了《海星》《竹刀》《囚绿记》三部散文集。曾翻译英国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等。
陆蠡是一位坚贞的爱国者。抗战爆发后留守“孤岛”上海,在“受异族的侵凌,祖国蒙受极大的耻辱”的年代继续从事编辑、写作和翻译的工作。1942年4月不幸被日伪宪兵拘捕,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不久惨遭杀害,年仅34岁。
巴金认为他是一位真诚、勇敢、文如其人的作家。
本文写于1938年秋,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陆蠡留守在沦为“孤岛”的上海。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把他与广大文化战士隔离了开来,这使他感到“孤独”。但作为一个永不屈服于黑暗,强烈追求光明的战士,他是不会感到“孤独”的。他怀念起一年前在北平时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株常春藤——固执地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这是我们坚韧不拔的民族的象征。作者在常春藤身上寄寓了一个正直爱国者的情感和愿望。
1.孤岛文学
“孤岛”指1937年11月至1941年12月被沦陷区包围的上海租界。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
……
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
大凡文学作品总离不开描写。描写能够把客观事物生动、具体地再现在读者眼前,促使人凝神遐想。正如宋代诗人梅尧臣所说:“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可以这样说,把作者所要写的事物逼真地“搬到”读者眼前,这既是描写的基本目的,又是描写所应达到的妙境。
写景状物,使读者产生如在眼前的逼真之感,首先要做到“像”,用绘画的术语说,就是要做到形似。其次是要做到神似,即被描绘的事物要达到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的效果。把客观事物写“活”往往还要求作者善于把自己的感情融注于作品之中,引起读者的共鸣。
【技法点拨】
景物描写,就是描写人们生活环境中的自然景物和社会景物。上佳的景物描写应当是情趣盎然,耐人寻味的,也是个性鲜活的。当然景物描写也是有一定具体方法可循的,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些方法,并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就可以写好景物。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以供学习和借鉴。
一、抓住特点,准确描写
正如写人要有个性,写景则要有特色,要想给人独特鲜明的印象,就必须突出该景物的独特之处。
任何一个景物都是由许多物象构成的,但不能将它们从头到尾、不分巨细地全部描写出来,而是要抓住该景物的独特之处加以描写。这样,才能避免“千景一律”的弊端,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比如,贾平凹的散文《读山》中,有一段描写山雾的文字:
陡然间,那雾就起身了,一团一团,先是那么翻滚,似乎是在滚着雪球。滚着滚着,满世界都白茫茫一片了,偶尔就露出山顶,林木蒙蒙地细腻了,温柔了,脉脉地有着情味。接着山根也出来了。但山腰,还是白的,白得空空的。正感叹着,一眨眼,云雾却倏忽散去,从此不知消失在哪里了。
作者说雾“起身了”,接着像是在“滚雪球”,朦胧的雾气使山林变得温柔了。最后,它却玩腻了似的,“倏忽散去”了,这样,变幻莫测的山雾就有了个性,显得顽皮可爱而又不失脉脉温情。
要抓住特点,就要对景物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景物的特点是客观存在的。有些同学描写的景物,之所以大同小异,甚至雷同,主要的原因是作者对所写的景物没有认真细致的观察,不善于通过比较的方法去发现和抓住事物的特点。而成功的有特点的景物描写,则都是作者对所写景物进行了艰苦细致的观察和反复比较的结果。
二、确定观察点,选择观察角度
描写景物要选准观察角度。对于同一个景物,同一景点,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获得的对景物的印象也会不同。观察角度有两种:一是定点观察,二是移步换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