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学案4(3份)
- 资源简介:
2019-2020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1课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学案
2019-2020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同步写作序列学案四想象世界学习虚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20200102331.doc
2019-2020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1课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20200102329.doc
2019-2020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20200102330.doc
第四单元
1.捕捉生活细节,体味情感力量
演讲辞可能是气势磅礴的议论文体,也可能是催人泪下的叙述文体。但是,不管选择什么文体,一定少不了对生活细节的描述。唯有生活细节,才可能让议论更有感染力、说服力,才可能让叙述更有感召力,更让人动情。莫言的《讲故事的人》,其中的打开水、拣麦穗、吃饺子、卖白菜这些小事,就是生活的细节,娓娓道来,令人动容。
2.抓住说理词句,感受情感力量
演讲辞应该具有很强的鼓动性,这样才能让听众接受自己的观点,达到演讲者演讲的目的。所以演讲辞在鲜明的主题下,应该有最关键的说理词句。这些说理词句,是情感力量的核心所在。这些说理词句,内容上要有针对性,要有明确的对象和强烈的现场感。说理要弄清听众的身份,分清演讲的场合,研究听众的心理,要讲大家最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单刀直入,高度凝练,做到有的放矢。蔡元培先生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开门见山,在简单地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之后,就以校长的身份直截了当地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这几点要求绝非泛泛而谈,而是直接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北大的沉疴提出的,可以说每一点都极富针对性,每一点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这三点,即最关键的说理词句,就是此篇的情感力量之所在。
3.揣摩表现手法,体会情感力量
演讲既要冷静地分析,即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这样才能使讲话既有说服力,又有鼓动性。演讲中,情感力量的迸发,必须借助语言的力量和多种表现手法去触动听众的心灵,去鼓舞听众的情绪,唤起听众的共鸣。
可以运用对比手法。闻一多先生在《最后一次讲演》中说,“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把反动派与李公朴置于迥异的两个立场,以反动派的“耻”衬托李先生的“荣”,又以李先生的“荣”反衬反动派的“耻”,两者互相作用。在强烈的对比中,表现对反动派的愤恨与蔑视和对李先生的赞扬,充分表达出闻一多先生大义凛然、爱憎分明的爱国主义感情。
……
第12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马克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把全人类的幸福当作自己的终生追求的人,他是为了全人类的幸福解放甘愿牺牲自己的健康幸福甚至家庭的人,一个在政治迫害、疾病、贫困的重重风雨中坚定不移追求理想的人。如此胸襟,当今世界,能有几人?我想我们都应该先去看看马克思的墓地,向这世上最高尚的灵魂奉献我们的敬意。碑身上的马克思,目光深邃,凝视远方。这里绿树葱茏,幽静肃穆,和伟人生前的波澜壮阔、轰轰烈烈恰形成鲜明的对比。100多年前,在英国伦敦海格特公墓,就是在这里,马克思的挚友恩格斯发表了一篇闻名世界的悼词——《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1820~1895),全名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与马克思同为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领袖。他和马克思共同起草了《共产党宣言》,在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整理和出版了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第二、三卷。他是继马克思之后“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
1883年3月17日,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葬礼在伦敦郊区的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在葬礼上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演说。
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的恩格斯,1844年8月在巴黎与马克思会见之后,这两位历史巨人就结为挚友,共同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奋斗了近40年。对于马克思的了解,最清楚的莫过于恩格斯;对于马克思的逝世,最哀痛的莫过于恩格斯;对于马克思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的洞察,最深刻的也莫过于恩格斯。因而,这篇演讲对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悼念,对马克思生前为无产阶级作出的贡献给予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赞颂。哀悼深切
……
想象世界 学习虚构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那么,什么是想象呢?心理学认为,想象是在回忆和联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和心理过程。在写作时,我们能就不在眼前的事物而联想出它的具体形象,或者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综合而创造出新的形象,这就叫想象。
作文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不能简单地记录事实,而需要把日常的生活现象典型化,这就是孕育作品时的艺术构思过程。所谓典型化,就是化生活素材为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它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之一。为此,必须经过艺术概括对生活进行选择、提炼、改造、集中,虚构出新的形象。
【技法点拨】
一篇没有想象和虚构的参与而写出的文章,难免行文凝滞生涩,呆板直白,难以收到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在具体操作中,运用想象和虚构,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去实现:
一、打破时空界限,合理运用夸张、变形
为了更好地突出主题,有时在构思时,作者打破时空界限,让不同时空的人物聚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刻画人物,揭示主题。如魏明伦的荒诞剧《潘金莲》,让不同时空的人物大聚会,除我们熟知的武松、武大郎和潘金莲之外,施耐庵、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现代公安派出所警察、法官等古今中外的人物汇聚在一起,演绎人物悲欢离合的命运,情节离奇荒诞,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上演之后,曾引起极大反响。
二、化实为虚,化虚为实,虚实结合
这里的“虚”和“实”是一组相对的概念。一般而言,眼前为实,想象为虚;现实为实,未来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写景为实,抒情为虚……著名作家余秋雨的散文,就十分注重虚实结合的巧妙运用,取得了十分突出的审美效果。如他的《阳关雪》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