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教案18
- 资源简介:
约5000字。 2.我爱这土地
一、明确课标要求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重音和节奏。
2.把我诗中的意象,揣摩诗人营造的氛围。
3.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意象和意境,理解诗中关键词句。
2.难点: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合作探究
二、教学过程展示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诗人——艾青
板书:艾青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智利诗人巴勃鲁•聂鲁达曾这样评价他——“中国诗坛泰斗”。他的很多诗歌作品都表现着对普通人民命运的深情关注,凝聚着诗人浓烈炽热的爱国情怀。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他对“土地”的“恋歌”。
板书:
我爱这土地
(二)走进课文
环节一: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1.课件出示
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2.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3.题解,知晓作品主题
师:文章的题目有怎样的特点?
预设:直抒胸臆,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
师小结: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让学生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明确作者的主旨内涵,为更好地理解诗歌做好铺垫。
环节二:诵读指导,把握基调
1.初读诗歌,分享感受
师:诗歌在读,请同学们阅读这首诗歌,然后在小组内分享你的阅读感受。
学生自读课文。
反馈:很多学生感觉读不明白。
2.朗读指导
(1)了解感情基调
师:要读懂诗歌,把握一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必不可少的。
课件出示
感情基调就是一篇文章表达的感情色彩,一般是作者的感情。诗歌由感而发,诗歌的感情基调即写作诗歌的感情推动力,正是这种力量推动了诗歌创作,奠定了全篇基调。
诗歌常见的感情基调和创作度风格有:现实、浪漫、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等等。
结合写作背景,你认为本诗的感情基调应是什么呢?
预设:忧郁悲愤,感情深沉
诗歌的语调即表达感情的音律变化.因感情基调而异,或平缓,或急促等。
(2)把握阅读要点
师:从体裁上分析,本文属于什么诗歌?我们学过那篇课文也属于这一类?
预设:自由诗、白话诗,学过的《天上的街市》
课件出示
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3)自由诵读,感受感情基调和语气重音。
课件出示
我爱这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