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导读课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3140字。
部编版九年级第六单元《水浒传》导读课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水浒传》的主要内容,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培养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2.通过故事情节认识主要人物的形象。
3.把握小说波澜起伏的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猜一猜:有这么四本书,一本专门讲女人,一本专门讲军人,一本讲的不是人,一本专门讲男人。你知道这是哪四本书吗?(曹雪芹《红楼梦》 ;罗贯中《三国演义》 ;吴承恩《西游记》 ;施耐庵《水浒传》 )
二、教学新课
(一)、读书方法指导:
1、把握题材特点。
2、了解创作背景。
3、把握小说情节。
4、分析人物形象。
(二)、《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金圣叹
(三)、走近作者
【施耐庵】(1296—1370年)汉族,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今江苏兴化人,著名的元末明初作家。
36岁曾中进士,后弃官归里,闭门著书,与门下弟子罗贯中一起研究《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的创作,搜集并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终写成“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四)、创作背景
《水浒传》产生于元末明初,是长期以来民间的集体创作和作家艺术加工的产物。故事大约发生在北宋年间。北宋徽宗时,政治黑暗官僚腐败,社会矛盾急剧恶化,我国北方爆发了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
这就是《水浒传》的创作素材,有关此次起义,史书皆有零星记载。起义声势浩大,但后来失败,义军因而有传奇色彩,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此背景下,施耐庵罗贯中集其大成,在民间故事话本、戏曲的基础上再创作,终成长篇章回体小说。
(五)、主要内容
《水浒》总共120章回,采用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展现了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
“官逼民反”——零碎的个人复仇——小规模的联合反抗(1-40)——强大的义军队伍
招安归顺(41-80)——为统治者效劳——化整为零——义军失败;(81-120)
(六)课堂活动
1、对应外号,答出人物:
宋江——及时雨;林冲——豹子头;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