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及题型练习
- 资源简介:
约33900字。 实用类文本阅读
客观题突破必备知识
一、怎样又快又准地读懂文本
1、注意文本的题目,弄清文本的话题。
2、注意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弄清各句话之间的关系,有没有首括段、小结段、首括句、小结句、中心句、过渡句、起重要作用的关联词语等等。找到核心的一句话。
3、大致标一下段意,12字以内。【特别重要】
4、去掉文本中作为材料的内容,挖掘出所要论证的话。
二、选择题选项的设置上的特点
(1)选项的部分内容是原文的相关内容的直接转换。
(2)不少选项的叙述不再是较多的照搬原文或稍加改造,不再纠缠于考察局部的、字面上词语概念内涵的细微差别辨析,更多的是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采用一种有一定跨度的信息筛选整合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中常常还包括了一定的因果推断意味,隐含了一定的能力迁移要求。
三、设题的三种情形
1、形同意同——信息吻合,直接判断
2、形异意同——有所转换,实质一致
3、形似意异——迷惑性大,格外留意
四、文题比对,筛选判断
比:围绕每一个选项内容查找出文中相对应的语句,然后筛选出与选项相关的有效信息,并在筛选出的信息前标明题号及选项号,例如与7题A项对应的原文就在该原文前加上“7A”,依此类推,这样标记筛选出的原文,在将选项与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就可以快捷地寻找到原文信息,节省了答题时间,提高了解题速度。
排:将题目中四个选项内容——与筛选出的原文信息比较,仔细找出选项与原文信息在表达上的差异处,然后根据错误类型分析判断,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则是正确项,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则是错误项,最后根据题干要求选出答案。
【温馨提示】
1、有的变化是形式上的,其核心内容没有变化;
2、有的变化是本质上的,如张冠李戴、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其表述内容与原文不同。
3、需要特别注意的有些选项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关的语句,需要仔细辨别是无中生有,还是合理的分析与判断。
4、切记:每个错误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牢记】答案就在文本中
[客观题做题口诀]
词语理解身旁找,句子理解局部找。
筛选信息全篇找,推断不是必须找。
搜索区域很重要,一找一比就知道。
论述类文本阅读提要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设置陷阱的规律及应对策略
在做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我们不仅要读懂所给的材料,而且要明白命题意图,清楚题目所设的陷阱有哪些,这样就有助于我们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命题者设置陷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九种类型:
陷阱一 曲解文意
曲解文意,指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设错方式:命题人不结合文段的前后语境,对某些词句的含义故意加以曲解,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分析和概括。
识别方法:整体上把握材料,把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对语段的理解等,还原到材料的对应之处,将选项与原文仔细对照,逐项检查,看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就不难得出答案。
陷阱二 张冠李戴
所谓张冠李戴就是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是乙的观点,或者将甲的属性说成是乙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
设错方式:将甲事物表述成乙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把甲的事迹、观点、成绩说成是乙的;或者题干要求从“此”对象入手分析,而选项却从“彼”对象入手分析。
识别方法:阅读原文时,将对象标注、圈画出来;答题时,对选项中的主语、宾语要特别注意。
陷阱三 范围不清
范围不清,指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加以随意扩大或缩小。
设错方式:扩大范围(以偏概全)或缩小范围。如:以部分代替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替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替普遍(或相反)。
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的修饰成分或者表轻重程度的限制成分。
识别方法:关注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常见的有:表数量多少的词(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等)、表范围大小的词(凡、全部、所有等)、表程度轻重的词(特别、尤其、十分、稍微等)、表频率高低的词(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表多项并举的词(和、同、以及、另外、还有等)。
陷阱四 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是指将一些似乎一样的概念进行偷换,造成选项中表述的概念的属性、本质特征、具体作用或发展趋势等内涵发生改变。
设错方式: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者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如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属性、作用或者发展趋势进行调换、改变,在貌似而实质不同中迷惑考生。
识别方法:阅读原文时,对概念、对象要特别关注,用圈点勾画和批注标注的方法做好标记。做题时,分辨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对接错误的现象,特别注意选项的主语、谓语是否与原文一致。
陷阱五 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就是故意弄错因果关系,以此迷惑考生。
设错方式:强加因果,把根本没有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因果颠倒,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文中的“因(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了“因(条件)”。
识别方法:在阅读文章时,重点关注“因为、因此、由于、因而”等词语,仔细分析选项中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陷阱六 混淆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