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学设计29
- 资源简介:
约7470字。
9.2《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从细微的“举动”中品味“人情美”。
2.体会本文以日常琐事平淡中见真情的写作特色。
3.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理解归有光作品的价值。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提高阅读诗歌阅读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品读本文,学习作品通过平常琐事表达内心深沉感情的技巧。
文化传承与理解:有意识培养从细微的“举动”中品味“人情美”。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理解归有光作品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难点:从细微的“举动”中品味“人情美”。
重点:深刻领会作品通过细节描写表达内心深沉情感的技巧。
学习提示
《陈情表》从祖孙相依为命的往事写起,集中陈述“诏书切峻”和“刘病日笃”的矛盾,以诚恳的言辞,请求皇帝允许自己先孝后忠,暂不奉诏。全文情真意切,不加渲染而自能动人。要反复诵读,体会文中的感情;还要理解作者是怎样以孝道贯串全文,既以情感人,又以理服人的。可以结合作者身份和文章写作背景,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何坚持不入朝为官,体会这篇文章表达上的委婉与得体。
《项脊轩志》所写不过一间小屋,所记无非一些身边琐事和日常话语,却饱含深情。文章围绕“喜”和“悲”展开,志物怀人,悼亡念存,很能打动人心。文中有一些细节,如项脊轩遭火不焚,“室坏不修”,复聋不居等,用语平淡而情感浓厚,阅读时要注意领会其中的妙处。
尊奉孝道,眷恋家园,是我们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从这个角度出发就能明白,这两篇文章中的悲喜为何能让一代代中国人产生共鸣。
作为一篇向皇帝进呈的表文,《陈情表》语言表达切合身份,恭敬而得体,这得益于作者恰当地使用一些表达敬意和自谦的词语,如以“伏惟”“蒙”“谨”等词语表达“恭敬”之意。从文中再找一些表示谦敬的词语,体会“表”这一文体的语言特点。
一、导入新课
从古至今,书斋一直是读书人放牧思想的精神家园,它有时反映作者的志向,有时寄托自己的情怀,或自勉,或自嘲,比如刘禹锡的“陋室”、蒲松龄的“聊斋”、陆游的“老学庵”、沈从文的“窄而霉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归有光的这间小小的书斋,听听他的光阴故事,学习这篇被称为“明文第一”的《项脊轩志》。
“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清人梅曾亮语)
正所谓“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王锡爵《归公墓志铭》)
林纾曾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古文辞类纂选本、〈项脊轩志〉评语》
二、作者介绍
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今属江苏)人,世称震川先生,明代散文家。他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