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教学设计34
- 资源简介:
约6600字。
《边城》(节选)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沈从文及京派作家创作风格
2、梳理情节,分析并把握翠翠、爷爷等主要人物形象。
3、分析文中的环境描写语句,概括其特点和作用。
4、把握主旨,感受其中的风景美、风俗美和人情美。
重难点
1.通过“端午”一个节日的三次描写把握小说主要情节
2.品读环境描写,了解边城习俗;
3.探究小说主旨。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凤凰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
凤凰古城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甚多。城内,古代城楼、明清古院风采依然,古老朴实的沱江静静地流淌,城外有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城下艺术宫殿奇梁洞,建于唐代的黄丝桥古城,举世瞩目的南方长城……
曾经有这样一种说法,凤凰基本上是个以文章出名的地方,假如你很熟悉沈从文对故乡的描述,你去了一定失望;但是如果你不了解沈从文对故乡的描述,你根本不必去凤凰。
环节一:知人论世,初入文本
1.了解作者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京派作家群”发起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其小说大多以湘西生活为背景,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为一炉,展示人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代表作《丈夫》《三三》《长河》等。
只身闯北京,去北大“蹭课”。20岁时,沈从文厌倦了“半匪半军”的生活,只身来到北京,想上大学。连新式标点都不懂,自然考不上,也上不起,只好在北大“蹭课”。而北大竟然也让这样的人“蹭”。一边苦读,一边写作。
◎不懂标点符号,竟成著名作家。1924年沈从文在《晨报》副刊发表了一篇小说,初涉文坛。到1948年,出版小说、散文、文论等共70多本,是中国最多产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