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教案36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选择性必修下教案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5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10/5 20:21:3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2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0660字。

  阿Q正传
  鲁迅
  教学目的
  1.分析阅读小说讽刺性的语言特色。
  2.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4.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
  教学重点:人物、语言、主题。
  教学难点:对阿Q精神的再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对辛亥革命作批判性历史总结的最杰出的作品,也是鲁迅先生剖析“国民性”,塑造“精神胜利”的人物最典型的作品。阿Q思想中的某些因子仍然被今天的人类延传着,所以,我们今天再读这篇小说,已经是不仅仅停留于小说所揭示的时代主题上。还要结合新时代,并用当代人的观念来审视它。
  二、学习提示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杰出作品。这部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用近乎漫画的夸张手法,描写了一个无名无姓、无家无业的贫苦雇农阿Q短暂的一生。作品通过阿Q这一典型人物,特别是他的“精神胜利法”,暴露了旧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揭示了民族衰败的根源,也揭示了普遍的人性弱点,体现了鲁迅深刻的启蒙思想。“阿Q精神”也随着小说的传播,成了一个广为人知的代名词,融入人们日常的语言中。
  阅读《向Q正传》(节选),要对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历史和鲁迅致力于“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有所认识。学习时要着重分析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性格特点,挖掘“精神胜利法”的内涵;从人物形象、叙述语言以及曲跃、夸张、讽刺等艺术手法的角度,欣赏作品的艺术独创性,关注小说喜剧表象下的悲剧意味;还可以探讨阿Q为何具有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三、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取学名为周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始用的笔名。他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思想的四次转变:a 在日本从医学转为文学;b 从“我以我血溅轩辕”的慷慨悲歌转为速死的彷徨状态,此时在陈独秀、胡适引导下开始创作小说(辛亥革命失败后);c 五四运动落潮期,《野草》创作于现在,里面的文章都较沉重;d 十月革命后,他的心态开始左倾,倾向于共产党,并参加“左翼”联盟,他否定了前期文学的希望,他相信只有武力可以改变中国面貌,这期间写了大量杂文。尽管鲁迅做过各种事情,但可用两个字来概括“启蒙”,研究鲁迅而成为了一个“鲁学”,对鲁迅的研究在中国近代以来已成为一个显学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推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