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200字。
鸿门宴
司马迁
[ 教学目标 ]
1 、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众所起的重要作用
2 、归纳古汉语知识,把握其规律。
3 、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展示人物的个性特征。
[ 教学重点难点 ]
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 复习旧课 ]
《召公谏厉王弭谤》一文中 周厉王的人物形象和召公的人物形象。
[ 导语 ]
在《史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项羽和刘邦都曾看到过秦始皇出巡的壮大场面。项羽说: “ 彼可取而代之也。 ” 刘邦却说: “ 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 俩人觊觎帝位之心相同,但其语言一个率真无忌,一个含而不露。项、刘性格之差异,由此可见一斑。《鸿门宴》一课将亮相两位成败英雄。
[ 教学步骤 ]
一、作者作品及背景简介
1、司马迁 (约 公元前 145~约公元前90),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父司马谈任汉朝太史令,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养的学者,对司马迁 后来所从事的事业都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黄河边上的龙门山下度过的。 十岁诵古文,随父至长安,受学于经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等。年二十,遨游大江南北,其后侍从武帝巡游长城内外,足迹几遍全国,这些考察见闻为写《史记》做 了良好准备。二十几岁任郎中,三十六岁父谈死,三十八岁继任太史令,广泛阅读皇家藏书和档案,四十二岁主持改丁历法,修“太初历”,同年开始写《史记》。 五年后,因替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触怒武帝,下狱,因《史记》未完成而忍辱接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至五十三岁基本完成《史记》的著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中国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 3000多年的历史,开创了中国纪传体的历史学和历史传记文学,为中国民族文化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 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并通过它们之间 的相互配合和补充而形成严谨完整的体系,完成了新型历史著作体制──“纪传体”的创造,从而达到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 书》)的目的。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更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 、背景材料
《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写的是项羽和刘邦在鸿门宴会上的一场斗争。陈涉起义失败后,项羽和刘邦各自率领的军队成为当时两个最强大的军事集 团。他们共同拥立楚怀王之孙(名心)为帝,仍称怀王,以为号召。楚怀王与诸将相约:“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关中物产丰富,地势险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