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560字。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时:1课时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过程与方法:
1、 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 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
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教具:
教师: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
音叉、用细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石头、盛有水的玻璃水槽;钟罩实验仪器。
学生: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一些能发声的物体。
课前活动:
在教室内放悠扬的音乐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声音的海洋里,大家能列举或模仿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吗?学生畅所欲言 ————激活学习的激情 (师评)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琴声悠悠,令人心醉,飞机轰鸣、火车鸣笛、知了刺耳的叫声让人心烦意乱,彻夜难眠,可以说世界的精彩需要声音来装点,无声的世界是孤寂与落寞的。那么,面对声音的世界,你想知道什么?或者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 ———耳濡目染,感性认识
一、声音的产生:
【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猜想与假设: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平时观察对问题的看法或见解
⑴生活中的经验:用手指感受讲话时喉头的振动
⑵观察自然界中的现象:青蛙、蟋蟀、蜜蜂、笑树的发声
在讲解上述例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声音与振动有关设计实验方案
3、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
实验一:敲打音叉
师问:大家都听到了声音,那大家可否看到什么?
发声物体微小的振动难以用肉眼看到,需要通过间接的方法来观察
如:
实验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或用细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来说明)
实验三:感受手敲打桌面发出声音的原理
实验四:手握发声的音叉,声音即停止
实验五:橡皮筋、钢尺、声带、小鼓、小锣等的发声
4、进行实验
(1)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法,
(2)注重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并能归纳表达
(3)观察思考、讨论作答、举手发言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物体发声时的振动情况
5、得出结论归纳 —————共同点引出探究内容
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应用】 利用归纳出的结论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以进一步检验结论
1、各种乐器的发声原理(二胡、竖笛)
请部分学生演奏竖笛 —————学科相透
2、人只有在呼气的时候才发声
二、声音的传播:
师问:发声体并不直接贴着耳朵,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
【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猜想与假设:发声体和耳朵之间只有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