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闫秀梅).doc
观课记录(闫秀梅).doc
教材分析(闫秀梅).doc
教学课件(闫秀梅).ppt
教学设计(闫秀梅).doc
课标分析(闫秀梅).doc
课后反思(闫秀梅).doc
评测练习(闫秀梅).doc
效果分析(闫秀梅).doc
共1个课件,8份文档。
观课记录
一:生活实例引入
引入采用播放学生熟悉的语文、数学和政治老师提水桶的照片方式,让学生觉得倍感亲切,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体形及力量的对比,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利用课件分析
利用课件对刚才实例做受力分析图,自然引出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力的分解的概念
三、小组实验探究
利用投影交代实验装置及注意事项,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学生亲身体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印象深刻,符合认知规律。
四、精心设计小实验
教材分析
《力的合成》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求同一直线作用的两个力的合力的方法,在本册书第一章也已初步接触到位移的矢量合成。在本章,学生已学习了力的基本概念、精确表示力的方法——力的图示,还有重力、弹力、摩擦力这三种基本性质力,为本节《力的合成》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本节内容是研究多个力的合成问题,它是前几节内容的深化。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从力的等效性来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初步体会等效替代的思想。
2.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学会初步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知道它是矢量运算的普遍规则。
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知道合力的大小与两分力夹角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体会等效代替的思想方法,参与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协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课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从力的等效性来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初步体会等效替代的思想。
2.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学会初步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知道它是矢量运算的普遍规则。
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知道合力的大小与两分力夹角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体会等效代替的思想方法,参与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协作能力。
§3—4力的合成
评测练习
1.下列物理量在运算时不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有( )
A.时间 B.位移
C.速度 D.加速度
2.两个共点力,一个是40 N,另一个未知,合力大小是100 N,则另一个力可能
是( )
A.20 N B.40 N
C.80 N D.150 N
3.一根细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是G,现把一重为G的物体系在绳的中点,分别握住绳的两端,先并拢,然后缓慢地左右对称地分开,若要求绳不断,则两绳间的夹角不能超过( )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