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动态资源,激活语文课堂

作者: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系 彭玉华  时间:2007/10/14 17:50:1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97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人——人系统,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进行“新基础教育”研究发展性阶段提出: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认为课堂应呈现生命态,是开展生成的,具有创生性。在师生的多向互动中,进行智慧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从而衍生出丰富的新的教学资源,这些动态的教学资源会成为新的教育生长点,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机械的按原先预定的计划进行教学,而是在当时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下,因势利导,创造性的组织起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
  教例一则:上海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宇宙里有些什么》时,课文中有一句话:“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这时,一个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万万等于多少?”大家都笑了起来,有一个学生说:“万万不等于亿吗?”在大家的笑声中,提出问题的学生只好灰溜溜的坐下了。于老师觉得他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于是她问:“既然万万等于亿,但这里为什么不说宇宙里有几千亿颗星星,而却说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呢?”这一问,学生们都哑了。过了一会,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不用亿用万万有两个好处,第一,用‘万万’听起来响亮,‘亿’却听不清楚;第二,‘万万’好象比亿多。”这时学生们又笑了。其实这个回答是正确的。于老师当即给予肯定,并表扬说:“你实际上发现了汉语修辞中的一个规律,字的重叠可以产生两个效果,一是听得清楚,二是强调数量多。”这时,学生们都用钦佩的眼光看着那个学生,而于老师却说:“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了这个新的知识,是谁给予我们的呢?”这时,大家才将目光集中到第一个提出问题的同学,这个学生十分高兴,这对他以后敢于大胆提出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资料来源:高培权  《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人才》  转引自:郑金洲  《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在这堂课上,于老师以其睿智的眼光敏锐的发现了这一教学资源,并及时拓展延伸,既让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更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培养了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使原本可能尴尬的课堂重又焕发出勃勃生机,充满了青春的活力。这是成功运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资源的案例。
  教例二则:一高二老师在上《哦,香雪》一课时,在对文中香雪以一蓝鸡蛋换回一个铅笔盒的情节及香雪人物分析时,一学生认为香雪的举动和香雪其人与莫泊桑的《项链》中的女主人公路瓦栽夫人是相类似的,后者为了出席宴会而丢失假项链,为此吃了整整十年的苦,究其实质,都是出于女性的虚荣心。教师当即肯定其思考的大胆和表述的新意,然后以三言两语又对全体学生强化了关于比较阅读的方法和意义,但教师因该问题超出了课堂设计的范畴、教学时间不允许嘎然而止。(资料来源:区培民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诚然,学生质疑的内容超出了教学参考书和课堂教学内容的范围,但该问题在认知功能和教学延展性两方面均含有较强的生成元素。对于语文水平高的学生可利用开发这一资源素材的智力因素,如认知、思维、创造等元素,使之延展至课外的专题学习、讨论和作业,甚至衍生出某些研究性课题;对于语文水平较低的学生,可侧重强化这一资源的非智力因素,如独立思考、大胆批判、不惟书本的质疑精神。由于教师缺乏对这种课堂动态资源的捕捉能力,使得本可充满变化、焕发活力的课堂又重新回到了教师预定的轨道上。
  透过上述两例,我们可以看出课堂教学活动是非预设的、动态变化的,既使教师备课再充分,也难以设想到课堂上会出现的形形色色的情况和事件。而这些变化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面对真实的课堂情境中生成的动态资源,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处理方式,就会形成不同的课堂环境,产生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只要我们把目光客观的投向现实的课堂时,就发现传统的封闭、单一、静止的课堂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变,语文校内的素材性资源还是以教科书、教参等文本为主,而最为宜于利用、最具开发潜力的课堂进行中生成的动态信息往往被忽略,甚至被人为扼杀。
  这种动态资源的产生具有随机性、偶发性,充满了不确定性。有研究表明:同一教学班中,语文与数学、外语学科的来自于学生的课堂素材性资源之比为25:3:1。语文课程的这一资源特点,为教师发展教学,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一、 转变教学观念,树立资源意识。
  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影响下 ,课堂教学环境表现出单一性、封闭性,教师认真的备课,写教案,然后按照预先确定的思路进行教学。这种模式化的教学方式有其优越性,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它忽视了学生是一个个有丰富个性和鲜活生命力的个体,忽视了知识是学生根据个体经验积极主动建构生成的。更让人担心的是这些教师往往是千方百计“引生入瓮”,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望预先设计的轨道上牵引,视生成的课堂资源为异端,一棍子打死。久而久之,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其个性、创造性也随之湮灭。这样的课堂又怎会有一点生气呢?教师应该转变观念,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树立资源意识,建立正确的课堂资源观,重视课堂生成的动态资源,使课堂充满活力。
  二、 创设教学环境,生成动态资源。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生成丰富的教学资源的保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应认真领会新课该的精神,彻底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课堂环境,通过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倡导学生积极反思探索,真正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一种灵活自由、动态开放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其求知的欲望才会挑起,智慧的火花才会激活,只有这样的课堂才会不断衍生出丰富、鲜活的教学资源,使语文课堂呈现出生命的活力。
  三、提升教育智慧,捕捉动态资源。
  大雕塑家罗丹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课堂生成的动态资源具有随机性和偶发性,既每个人随时都可能产生。这就需要老师拥有一双慧眼,敏锐的发现、捕捉、利用这些资源。当课堂上出现动态教学资源的信息时,教师的第一反应应该是辨识其价值,去伪存真,并作出教学决策:是否有用,何时使用、怎样使用;继而确认资源特点,取其精义,并将之融入教学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资源识别力,这种识别力包括:临场听知力、综合判断力、教学理解力等。只有勇于进取的教师才会使自己的教育智慧不断提升,教学能力不断得到发展。也只有这样的教师才会使得语文课堂呈现出生命的活力。
  古希腊有句名言:“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同样,一个教师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个课堂。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课堂理念,即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是充满变化的,富有个性的情景化场所;是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共享智识,焕发生命激情的场所。教师要根据课堂的变化随时注意调整课堂的节奏、内容、进程,利用衍生的课堂资源动态的的处理课堂,真正改变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局面,使课堂成为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经历,成为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散发出语文的迷人魅力,才会激荡着师生的生命活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