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伟大的100个理由!

作者:张正春  时间:2008/2/27 7:57:2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125
  83、 三山五岳。中国文化中的“三山五岳”的概念是一个特殊的象征。“三山”是海上的三座“仙岛”,“五岳”是陆地上的“圣山”,前者与道家的神仙信仰有关,后者与儒家的“封禅”传统相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谓之五岳。用“五行学说”解说“五岳”,群山有主,大地有情,华夏九州被中国文化修饰之后,山脉就有了灵气和精神。“蓬莱仙岛”为什么是“三山”?在北京“圆明园”的福海中的“蓬岛瑶台”这个景观就是以“三山”的意境为依据而设计的,其思想内涵和艺术品味与中国传统文化对“三”的特殊理解有关。“三山”和“五岳”对于中华有一个“点景”的作用,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景观框架和美学特征。    
  84、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西天有青藏高原为“昆仑”,东海有太平洋为“龙宫”,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特殊“意境”,这个意境既高且远、既深且广,足以发挥中国人的想象力,真是得天独厚、举世无双。青藏高原峻极于天、广袤无边,那里有古老纯朴的藏族人民,传说他们是炎帝的后代。青藏高原的历史文化具有特殊价值,那里有多彩多姿的民族风情,那里有文成公主的梦想和松赞干布的憧憬,神奇的自然风光和神秘的藏传佛教吸引着所有好奇的人们。中华民族有此高原,江河之源泉,群山之祖脉,足以显示山河之雄壮、人民之豪迈,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傲视天下,举世向往,岂非中国人之幸欤? 
  85、 混沌大帝。《庄子》的“应帝王”中讲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这个寓言故事极其重要,因为它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大秘密!中国人的天性犹如混沌之德,极具含蓄朦胧之意,氤氲之气,中和之美,太极之学,中庸之道,全在于这个宝贵的混沌之德。如果把中国人的这个宝贵品质改变了,中国人的独特智慧和伟大气质就没有了,中国人的艺术天才和精神境界就会“死亡”。庄子的伟大就在于保住了中国人可贵的“混沌之德”,使中国人不至于忘本,不至于自作聪明或者过分聪明,防止陷入到“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思维困境。
  86、 盘古大帝。中国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没有天,没有地,没有万物,也没有人类,渺渺茫茫之中,唯有盘古。不知过了多久,盘古醒了,恍恍惚惚,杳杳冥冥,满目混沌,不辨东西,此时南北未分,上下一体,盘古感到非常困惑和压抑。他舒展四肢、伸张躯体,站立起来!当盘古站起:轻清者为天,重浊者为地,这就形成了“天地”!然而“天”和“地”之间强大的引力牢牢地互相吸引,眼看天地又要重合,盘古用力支撑,脚踩大地,手举苍天,使劲把天地分开!如此反复,不知坚持了多久,天地终于分开了,盘古却因劳累而死了。盘古死后,眼睛变化成日(左)月(右),其息为风,其声为雷,须发为星辰,骨骼牙齿为金银铜铁玉石宝藏,手脚四肢变成山脉,血液化为江河,汗水化为雨露,皮肉为土壤,筋脉为道路,其毫毛变为草木等植物,其精灵化为鱼虫鸟兽等动物,于是万物始生。这一神话传说反映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中国古代生态学思想:宇宙万物的统一起源以及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特征。盘古神话形象而又生动地揭示了中国生态学的核心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 
  87、 周公解梦。周公解梦是中国古代研究梦的著名专著之一,在这部书中体现了中国古人对于梦的解析。虽然许多人在用《周公解梦》这部书,但是,这部书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100年前,德国人弗洛伊德出版了《梦的解析》,开创了研究梦的科学:精神分析学,从而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与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理论相对比,中国人关于梦的理论就显示出了特殊的价值。中国人对梦是非常敏感的,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提出了关于梦的解析和精神分析的完整理论,人的精神活动被划分为五个互相联系的部分:精、神、魂、魄、意。《黄帝内经》指出:肾藏精,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这个结论是由“五行学说”推导出来,精神活动的五个部分完全应用金木水火土这个“五行网络系统模型”来分析,这就为精神分析和梦的解析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也为心理学研究和思维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无论如何,我们不能说弗洛伊德说的“力必多”是科学,中国人所讲的“灵魂”就是封建迷信。 
  88、 风俗习惯。中国是个大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各种观念形态的风俗习惯沉淀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是非常丰富的文化宝库,包括婚丧礼仪、公关礼仪、衣食住行的礼仪等各种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礼仪风俗。尊师敬老、孝敬父母、耕读传家、敬天祭祖、团结互助、爱情惜物、勤俭节约、忠厚礼让、热情好客、淡泊纯朴……中华民族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风俗习惯的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优秀品质。 
  89、 中华道教。道教是一种完全中国特色的一种宗教,道教起源于中国古老的一种神仙信仰和黄老之学,汉唐以后,在与佛教的相互作用中产生了道教的宗教体系。道教的理论核心是老子和庄子的学说,而老子《道德经》五千言是道家的思想灵魂。由于《道德经》的思想核心是“道”,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教崇尚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然”,道家主张“清静无为”,返璞归真、归根复命,少私寡欲、忍辱谦让,与世无争、与道合真,追求精神的自由和肉体的长生,抱朴守拙,抱残守缺。道家思想具有原始性和超越性,是中国文化的根源,老庄哲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思想基础,为中国古典艺术提供了特殊的精神境界。有人说,中国人具有“内道外儒”的品格,典型的中国人同时具备道家风骨和儒家风度,在朝在野,或显或隐,或入世或出世,中国人都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左右逢源。不了解道教就不会了解中国人内在的精神本质。 
  90、 中华儒学。儒学俗称“孔孟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学以“六经”为基础,注重修身养性和经世致用,融会百家之学,提倡中庸之道,主张天人合一,尊崇以和为贵,推崇仁义道德,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孔子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担当道义,主持公理,维护和平,推行仁政,这种远大的政治抱负是儒学的基本精神。儒学的思想信仰赋予中国人伟大的使命感。君子风度,儒者风范,坚定不移的信念,顶天立地的气概,四海一家的胸怀,万世不朽的精神,形成了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和思想情怀。孔子有一句名言:“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历经战火的洗礼,接受了各种文化思潮锻炼的现代文明深深地陷入到不能自拔的困境之中,富有远见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又一次发现了中华儒学,儒家学说在长期历史的考验之后显示出了重要的价值。孔子说:“苟有用我者,必世而后仁”、“我欲仁,仁斯至矣”。《易传》中有一句话:“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相信未来的世界,人们会在孔子的教诲中得到更多的智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