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岂能不读书

作者: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外国语中学 李浩  时间:2008/4/2 19:43:0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994
  上海曾公布一项调查结果;中小学教师的科技素质不如学生,在教学中往往就课文论课文,长期依赖现成的教参,搞思维僵化,营养不良。有位中学生问他的老师“深蓝”是什么,老师说:这都不知道,不就是一种颜色吗?“深蓝”是战胜国际象棋大师的高效计算机,稍微能浏览一下报纸杂志的人都能了解。类似的笑话在全国各地还屡屡发生。
  走进语文教师的办公室,他们的桌上,除了教科书和参考书,很难找得到其他的书,绝大数人几乎处于“不读书不看报”的境地。那么,到底是何原因使得教师处于这种尴尬的境地。
  《中国教育报》一项关于教师读书的调查显示,对于教师不常阅读的原因,有80%的人选择了“没有时间”。是啊!正常讲课口干舌燥,批改作业昏天黑地,大考小考铺天盖地,常规验收花样百出,这便是中小学教师的真实写照。清晨早早到校,夜晚迟迟而归,每天五六个小时的睡眠都不能保证,何来时间读书?当今时代,教师的门槛越来越高,为应付无休无止的学生考试,教师要和学生一样加班加点,拼体力拼精力甚至拼性命;为达到高学历、高职称的要求,教师要挑灯夜战;作为教师还要参加考核培训,完成达标,应付检查评比。另外,教师也是人,在学校兢兢业业,在家里还要忙忙碌碌,何来精力与时间读书?
  新课程改革虽然已经进行了好几年,但应试教育的评价机制仍未改变,一些教龄较长的教师,在应试教育的风口浪尖上经过十几年的历练,已经逐渐自行打造出一套“应试宝典”,并在日常教学中游刃有余,他们只要时时将此宝典修修补补,就可在各类考试前面应付自如,还有必要读书吗?
  语文教师不读书,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因为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学校教育正是借助这个阶梯来传递知识,现在连语文教师都不读书了,学生还会读书吗?调查显示,我国国民阅读率连续7年持续下降,2007年更是低于50%,以致舆论惊呼“半数国人不读书”。个中缘由,据专家分析,国民阅读率的下降与应试教育的影响关联最大:既然教育的评价体系是以分数为本,以考试为本,那就不需要更加广泛地阅读;既然学生时代都没有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成年之后也就更没有必要读书了。那些作为学校主力军的青年教师,他们离开学生角色时间还不太长,耳濡目染应试教育的方法、手段,不少人语言积累贫乏,对中外名家名篇名著知之甚少,语文素养不高,不会写文通句顺、声情并茂的好文章。这样的老师能教出怎样的学生,便可想而知。
  诺贝尔文学奖从1900设置以来,已经过去一百多年,除老舍先生曾获得过提名外,至今无一人获得此殊荣,这难道不是对这个千年文明古国的一种极大讽刺吗?我们没有理由怀疑,未来的中国文学会一直像今天这样平庸不堪,浩浩的大国,肥沃的土壤,现在居然很难有可以称为经典的文学家、著作横空出世。为什么在今天,我们还出现不了伟大的作家,出现我们时代的孔子、孟子、李白、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现在,正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繁荣时期,伟大的时代却没有孕育出伟大的作家,原因究竟为何?中国文坛的沉默还要持续多少年?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众多的教育名家都在呼喊:语文教师一定要读书。细察那些中小学的名师,他们都是挤出时间,在经典书籍的浸淫中成长起来的。而不读书的教师,只能成为一个“匠人”,试想自己就不读书,不会读书,那培养出来的学生又怎能喜欢读书,又怎能会读书,充其量变成一些只会考试的机器。
  教师不读书,从表面上看,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根子却在教师自身。三国的董遇读书利用“三余”:“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宋朝的欧阳修读书利用“三上”:马上、枕上、厕上。曾国藩有言:“苟能发愤读书,则家塾可以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均无不可读书。苟不能发愤自立,则家塾不亦读书,即清静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三余”之读、“三上”之读启示人们,读书要善于利用零星时间,做到时时可读书,处处能读书,读书完全生活化。而曾国藩的“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之问更是振聋发聩。教师不读书,纵有千般理由,最主要的还是不想读。
  中国的语文教师,不管目前的教育评价机制如何,千万不要放下书本,大处想是为了这个民族,小处想只为了自己的良心。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