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塑料袋引发的教育反思

作者:陈伊歌  时间:2008/4/12 18:37:2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073
  塑料袋,在生活中到处可见,但有的时候,一个小小的塑料袋,却能反映出我们教育工作的大问题。
  一
  暑期,学校邀请英国友好学校师生来中国,并且举行了一个为期十天的中英学生联合夏令营,笔者有幸参与其中,感触很多,但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一个小小的塑料袋。
  那天,我们带着中英学生五十人来到麦德龙超市,同学们要购买食品以及一些生活日用品。等他们买好出来,天色骤变,下起了倾盆大雨,于是我们请司机把大客车一直开到超市出口,同学们迅速地一窝蜂地冲上车来。年轻人碰到这样的情况,总是会很激动兴奋,大家叫着笑着,情绪很高涨。我一直坐在车上,看到他们生龙活虎的样子,也不禁被感染了,和英国孩子们大声地打着招呼。
  然而,我却注意到了这样一个情况:中国学生每个人都拎着一个甚至两个麦德龙的大塑料袋,悠闲自得地轻轻松松地走上车来,有人袋子里甚至只有一支牙膏而已!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英国学生们却都是双手抱着自己买的东西,带着轻松满意的笑容很不轻松地走上车来。有的小伙子买的东西多一点,双手抱不下,干脆用嘴叼着,样子很滑稽缺又很可敬。
  我们常说英国人是最讲绅士风度的,的确,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我看到了英国朋友的彬彬有礼,看到了他们身上一些优秀的品质。许多时候,我们认为所谓的绅士风度,就是要时时刻刻保持一种处事不惊、正襟危坐的气派,始终有高雅矜持的举动。我们会认为大雨中抱着叼着一堆商品很不像话,尤其还是在遥远的异国他乡,有一群人的眼光盯着。
  但我却认为,这样的举动更让我感动,是真正的绅士所为。让我们来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不买塑料袋?是他们钱不够吗?很显然不是,他们的经济实力要远远强于在一起的中国学生。是他们吝啬吗?很显然也不是,他们很多时候出手是相当阔绰的。事实上,他们不买塑料袋,只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有能力把买的东西拿到车上,没有必要再花上额外的五毛或者一块去购买超市的塑料袋。
  从这里,我们能看到两个国家学生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区别,更能看到两个国家在教育上的巨大差异。我们也强调思想道德教育,强调行为习惯的培养,谆谆告诫我们的学生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仍应该学会节约,学会自理,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难题。大道理讲了许多,但在具体的生活当中却无法体现出来。原因很简单,我们的教育没有真正做到从细小处着手,没有能够把深刻的道理真正落实到生活中去。道理,应该是从生活中来,应该附着在活生生的生活实践上,而不是我们的苦口婆心所能承载的。
  二
  同样是塑料袋,让我想起了另外的事情:麦德龙刚刚在常州开业的时候,经营者要求顾客购买塑料袋的举动曾经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在生活中,我们已经习惯了购物后超市服务人员为我们把商品分门别类地装进专用的塑料袋里,而这家著名的超市却推出了如此“小气”的举动,人们纷纷表示谴责,都说麦德龙的经营者太斤斤计较了,连蝇头小利都不舍得放弃;太不懂得为顾客考虑了,免费送一个塑料袋多方便啊……甚至电视台也为此专门制作了一个节目,对麦德龙的做法作出了一些批评。
  听到这样无理的评说,我想笑却又笑不出来。人们不知道,在西方许多国家,超市都不免费提供塑料袋的,你要用那就必须拿钱来购买。这并不是为了赚取卖塑料袋的那一点点利润,而是为了让人们知道:塑料袋对环境有着很大的污染,我们应该尽量少用或者不用。他们是在用市场手段时时刻刻地提醒人们注意环保,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而不仅仅是靠一两条宣传标语和环境日的一些形式主义的活动。
  反思我们的环境教育,应该说从学校到社会,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环保的意识也已经妇孺皆知,就比如塑料袋的危害,可以说几乎人人皆知。但为什么在生活当中,却又是另外的做法呢?这是值得我们所有教育者思考的问题。
  奇怪的是,大家对购买塑料袋很有看法,可为什么却又都不亦乐乎地掏钱呢?更奇怪的是,当塑料袋是免费提供的,英国朋友们也并不拒绝。由此可见,国外的环保教育也还是不够健全的,他们的环保意识也还是需要加强的。但他们在国内,却很少使用塑料袋,根源就是塑料袋需要花钱。由此可见,制度的约束和有效的措施要比空头的观念教育实在得多。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很好 于05-17 07:44发表评论: 第1楼
  • 内容发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