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的导入

作者:佚名  时间:2010/4/21 11:49:5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909
  课堂导入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听课所得的间接经验,现抛砖引玉如下:
  (一)将新旧知识巧串联
  老师先引导学生通过对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内容的复习和回顾,再引入对新知识和新内容的学习的方法,这也就是温故知新的过程。例如学习《菱角的喜剧》时可以先这样提问:《晏子使楚》的故事中提到“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同样是橘,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呢?(土壤、温度、地势等原因)学生简单讨论之后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出本文的中心,导语可以这样设计:生物的生长有其一般性,也有其特殊要求;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既掌握其一般性,又要了解其特殊性,才能少走、乃至不走弯路。这就是秦牧先生在《菱角的喜剧》一文中要阐释的道理,我们一起来领悟吧。
  另外,像学习普希金的《致大海》时就可以结合曹操的《观沧海》来导入。
  利用学生已学过的课文内容进行导入,不但能使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更加明了,而且能让学生在知识迁移中掌握学习的一些方法,也能帮助他们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比如在学习贾谊的《过秦论》时,就可结合之前学过的杜牧的《阿房宫赋》进行导入:同学们,我们从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清楚地感受到秦兴起之快(生答:六王毕,四海一)灭亡之速(生答: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也知道作者感叹秦灭亡的原因(生答: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今天,我们再来看看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对秦王朝的灭亡又有何看法。
  (二)用背景知识来牵引
  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③知人论世,才能对作品作出正确的评价。所以,我们可以在导入时介绍文章中涉及到的一些时代背景,或是作者的身世背景等等,这样能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例如讲授普希金《致大海》一诗时,我向学生介绍他的重要人生经历:19世纪俄罗斯的伟大诗人,俄罗斯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坚定地站在十二月党人一边,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热爱、追求自由,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④
  然后补充本文的写作背景:《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⑤
  背景知识这样一介绍,学生就能更快地抓住诗歌的主题。
  (三)把传媒技术来运用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电视、电脑普及率提高,这些渠道所传输的信息量非常的大,且丰富多样,价值观念千差万别,在每个学生那里留下不同印象,它的教育效果不容忽视。语文老师应是生活的有心人,一定要有敏锐的视角和开阔的视野,留心学生关注的焦点话题,并能信手拈来,认真提炼,活用为开场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顺理成章地从课内向课外拓展,从而使语文课真正地和课外联系在一起。
  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前,我先分配学生去查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有关资料,在课堂上我就结合徐志摩爱情故事导入,这有利于学生会更好地理解诗歌中那种情感。还有,学习《胡同文化》可以联系《大宅门》来导入,讲《听听那冷雨》就要求学生先去网上查找有关“雨”的诗句,等等。
  (四)让学生情绪走进来
  平时的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产生广泛的联想、引起情感共鸣,让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角色,从而培养他们的想象力,进而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如黄河浪的回忆散文《故乡的榕树》一文可以通过对成语“狐死首丘”“ 落叶归根”和古诗“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等的回顾来触动学生的故乡情怀,并让学生试着将这种感觉诉诸文字。在教戴望舒的《雨巷》时,就可从歌曲《丁香花》入手,让学生对丁香花有一定的理解,从而明确作者的丁香情结。
  (五)设悬念趣味在其中
  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往往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与新课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故事来导入新课,这种欲擒故纵法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研习《渐》(丰子恺)一文时,我先跟学生讲 “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吸引他们之后就提问“这故事说的是什么样的道理呢?”学生积极反应后就可以水到渠成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在讲《道士塔》时则以介绍宗教方面的小知识来吸引学生。事实证明,效果确实是不错的。
  总之,作为教学第一个环节的课堂导入是可以多姿多彩的,有时无意中听到的一句话、看到的一个场景都可以是导入的素材,只要执教者学会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灵机一动就精彩纷呈。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