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堂教学完不成任务说开去
作者:汶上县次丘镇教育办公室 赵洪军 时间:2011/12/28 19:55:07 来源:zhaohongjun原创 人气:586
显而易见,在新课程的课堂上的确有完不成教学任务的情况。而执教者对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忧虑和迷惑,折射出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能力、专业结构与新课程要求的诸多不适应。分析其原因,大概有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发挥不够,不能很好的处理“放”与“收”的关系。一节较为成功的课堂教学,也应该象写“散文”一样,切实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散:象马奔就骏马驰骋,日行千里;象水流就高山流水,一泻千丈。收:就要军令如山|、嘎然而止、鸣锣收兵。无论收还是放,都必须围绕中心,为中心服务,为中心统领。事实上,我们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空间,这一范围也不一定要局限在某一节课的学习范围之内,甚至可以跨越学科的界限,但并不是说学生的思维可以像脱缰的野马一样任意驰骋,合作交流可以漫无边际。教师要善于运用灵活的教学机智,做到“放得开,收得拢”。对于学生的提问等系列活动也要选择重点加以讲解或引导学生探究,而不能一味放任学生,对于偏离主题的问题放纵时间,用这些时间去进行后续内容的学习不是更好吗?应当指出的是,新课程标准为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有权整合教材,我们很有必要明确一节课的基本教学任务,而又不要把它看成僵死不变的东西,应把它放到一个单元、一个章节甚至一个学期、一个学段的教学系统中去考虑、去安排,教学中根据学生的需要、活动、接受程度随时调整教学进度,以便更好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教师的知识的积淀不厚,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一时回答不了,只有学生一味的耽误时间无休止得讨论。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时夯实基础,增强素质和能力,切实促进自身专业健康发展,及时恰当妥善处理课堂上出现的一切问题。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有价值,引导得法,讨论安排合理,教学任务是不难完成的。退一步讲,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实在回答不出来,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共同努力下确实解决不了,不免放一放,留在课后再继续探究。
第三,将自主探究不自觉的模式化,以至于把握不了时间,也是导致教学任务完不成的重要原因。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创新课堂,创新自我,敢于冲出模式积极创设情境走“个性化教学”之路。传统的课堂上,总是先要教师讲授知识点,再有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如今的课堂则是要求教师设计教学情境,师生共同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个过程要占较长时间。恰好有不少教师基于对新课程的片面理解,以为每节课都要有自主探究,都要有分小组讨论,都要有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凡是新课程所要求的、所倡导的方法都要一一展示。诸如此类面面俱到,把有效时间了浪费了,怎能完成教学任务?
实际上,在人们的认知活动中,接受式和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往往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课本上的内容不可能全部通过亲身体验来完成,有限的条件、有限的时间、有限的阅历也不允许这样做。尤其是在中小学阶段,接受性学习还是很重要的。当然,我们绝不能把接收性学习与注入式教学、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画等号。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是针对已往学生过于被动学习而言的,并不意味着是对包括接受性学习在内的其他学习方式的全盘否定。教学时,究竟采取何种学习方式,要因人、因时、因课而不同,作为教师一定走出“个性化教学”的路子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