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联系实际
作者:潮州金山中学 陈武彦 时间:2005/10/26 22:14:1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83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所写的《观书有感》中的诗句。诗题的文字是“观书有感”,内容写的却是“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象。
其实,这正是朱熹的高妙之处:借用具体形象的景象,来说明读书获取新知识的乐趣,表现他读书时获得新的感觉的愉悦心情。诗的最后两句深含哲理,常被人引用来说明读书和作文应该联系实际,从活泼泼的生活实际中吸取新鲜有生命力的养料,这是十分恰当的。鲁迅在指导青年读书时,也曾说过这样的话:“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鲁迅的话,是教导青年,不仅要读课内书,更要尽可能多读些课外书。要不断引来“源头活水”,才能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也只有如此,才能灵活生动地去掌握所学到的课本知识。这是很有见地的。
读书、作文需要不断引来“源头活水”,语文教学何曾不亦应该如此呢?笔者从教几年,听过很多的课,觉得能真正称得上引来“源头活水”者实在少得可怜;而有些人试图引来“照水”,却常因被讥为“脱离中心”、“节外生枝”、“不着边际”、“不务正业”而作罢,依然去走“照本宣科”的老路。其实,在语文教学中,能经常地、恰到好处地引来“活水”,对于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创造性思维,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大有好处的。当前,新编语文教材全面推广应用已一年多了,新教材与旧教材相较,留给教者与学者“创造”的余地大得多。然而,不少教者依然囿于旧观念,墨守成规,采用旧教法,呆板枯燥,学生厌学的现象没多大变化。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必须从“朱诗”、“鲁语”中得到启示,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来“源头活水”,重视联系实际,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那么,怎么引来“活水”,怎么联系实际呢?笔者根据自己的学习及教学体会,谈谈点滴做法与粗浅之见,抛砖引玉,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注意联系社会实际与思想实际。“文以载道”,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富于政治思想内涵的文章。教学此类文章,若照本宣科,收效必微:只有深挖含蕴、联系实际,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宽容序言》时,我除了让学生了解其思想内涵外,还联系改革开放的形势,让学生认识到,改革的先驱者往往不能为人所了解,常被视为异端,因此我们对于改革者应有一种宽容的态度,并鼓励学生要学习这种勇于开拓的精神。在教《师说》这一课时,我联系社会上有些人耻于读书的不良风气,引导学生要活到老学到老。
当然,联系社会实际与思想实际要注意联得及时,有新鲜感,还要联得恰到好处,切忌过多过滥,言不中的。
二、注意联系内容实际。联系内容实际的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发求知兴趣。例如,在讲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刚好买了一本《朱自清散文集》,其中有朱自清的《绿》,文章精短,文字优美,风格与《荷塘月色》殊异,因此,讲完课文之后我便在课堂上朗读文章,并要求学生议论、比较,谈见解,使学生更全面去认识朱自清的散文风格。我还鼓励学生去阅读文集中的其他文章,引发他们努力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内容的联系并非每文必有,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即使有必要联系的,也应注意“精”和“简”。
三、注意联系知识实际。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传授知识时,若能适当地“节外生枝”,从传授的知识点引发开去,这有利于学生从比较中更牢固掌握知识,扩大知识面,引发学习兴趣。做法:㈠联系旧知识,从比较中求新。如讲《曹刿论战》中“既克,公问其故”的“克”我就先启发学生说出常用成语“克勤克俭”“克己奉公”“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以及学过的其他带“克”的例句,并说出它们不同的含义,通过分析比较,学生很快就能说出“既克”的“克”同于“攻无不克”的“克”。这样,温故而知新,学生能更全面、更牢固掌握“克”的用法。㈡提示谬误,求异求新。教材中,有时会出现一些错漏,当发现这些错漏时,若及时引导学生思考探求,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如《赤壁之战》中“地方数千里”的“方”,课本(包括新编教材)历来都释为“方圆”,而“方圆”是“周围的意思”(《新华字典》第125页),“周围”即“周长”,计算面积怎能用“周长”吗?可见课本的这种解释是错误的。我便引述了几种不同论著中的有关说法,使学生认识到“方”的正确解释应为“纵横”或“横直”。这种做法,启发学生要“信书”,但不能“尽信书”,要有勇于质疑的精神。这样,既使学生学到正确的知识,又使他们学到读书做学问的方法。㈢引入最新信息,激发浓厚兴趣。有一次,给学生复习古文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有关知识时,我就引用“女足赛”开幕式主题歌中的一句歌词:“让所有的心圆成一个梦。”我告诉学生说,这种活用现象,在当今的现代汉语中依然存在,并抄出上举的那句歌词,要求他们找出这个活用词。他们很感兴趣,很快就把“圆”字找出来了;嗣后,有的学生还从书报中抄来了别的活用例子。这样做,把古汉语的学习与现实的语言实际联系起来,减少了“老古董”的枯燥乏味,多了几分鲜活的味儿。
以上谈的仅是语文教学在联系实际方面的点滴做法和粗浅见解而已,有待进一步探索提高,笔者的初衷是:希望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能打破照本宣科的沉闷而狭窄的局面,引来更多的“源头活水”,使语文教学尽可能“活”起来,使学生学得更有趣,学到更多的知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