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为“趣”而写“趣”——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合成之我见
作者:江苏省海安县雅周镇初级中学 万燕 时间:2005/11/24 22:53:1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42
一、童趣盎然,童心可嘉。
五篇文章都描写了童年生活,儿童的心理情态尽显其中。
少儿鲁迅沉浸于百草园优美的四季风光,按斑蝥、拔何首乌、吃覆盆子,怎样的好奇与喜欢?听长妈妈讲故事,冬天跟闰土父亲雪地学捕鸟,儿童的活泼好玩、追求神秘和刺激的心理跃然纸上;提问“怪哉”虫,把对大自然的探求搬到了封建教育的课堂,自然遭到了先生的训斥。
幼时的贾平凹,与弟妹们寻找月亮之迹,天真烂漫,想象奇特。镜中望月,杯中“饮”月,儿童的感悟力如此独特、新颖。
《三颗枸杞豆》中的小树林便是“我”的乐园。捉金巴牛,追蝴蝶,甚至于因贪玩而逃学。儿童的好玩、调皮、捣蛋,毕露无疑。“书包在屁股蛋上咣咣当当跳”,我们眼前似浮现出迷恋在春光中,蹦蹦跳跳,自由自在追蝴蝶的儿童形象。
再有王安忆的小外甥对食物的兴趣,对独立的要求;还有童年宋学孟爬高抢柳叶儿、因饿极吃得过饱的情景,把读者带回到童年那段美好而令人流连忘返的岁月。
总之,本单元中所刻画的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好奇、贪玩等心态;但是我们考虑文章的主题,却不能固守“童趣”这座城墙,须向更深处挖掘、探寻。
二、主题不一,各有千秋。
鲁迅以“童趣”反衬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批评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束缚,从而表现其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愿望。从这点意义上,本文中心是严肃的,愿望是深刻的,让人读来在感于童趣,一笑之余,萦于心头的应当是久久无法平静的的沉重之感。
《三颗枸杞豆》里童年的淘气包“我”,只能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文章着笔描绘的是遇难而退,一事无成的三叔,以他的身患绝症,悔不堪言的形象启示读者抓紧时间,珍惜生命,用心生活,使生命有意义,有价值。从这点来反思,“我”的贪玩便成了浪费时间、扼杀生命的见证,何来趣味?
《柳叶儿》。“我”爬高抢柳叶儿之趣、至吃柳叶儿过饱之趣,却反衬出那个年代饥寒交迫、食不果腹的灰暗时光。如今读来一股苦涩的味儿涌上心头。相较之下,孩童之趣岂是这种苦难的酸涩、凄楚所能及的呢?
就说另两篇展现的童趣,也向更广阔的内涵在延伸。《月迹》中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无可比拟的,“月亮不就是天空的印章吗?”月亮、天空都是我们的,我们是宇宙的主人!谁有如此胆量和气魄?我们的孩子!
王安忆笔下的小不点更是独特,他要独立,他要坚强勇敢,“比任何艺术更艺术”。
因此,学习这一单元,我们要把目光投向“趣”以外更广阔的空间,从而全面把握主题,获得深刻的启示。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