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以“无为”“不争”引导中学语文教学
作者:俞永刚 时间:2006/4/1 21:23:0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253
(二)学生的“无为”形成良好的个性。
老子主张尚法自然,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要横加干涉。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每个学生看问题的角度都是不一样的。宋苏东坡说“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学生阅历有多少,知识结构有差异,个人体悟有深浅,我们要鼓励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张扬个性,在心灵交融中张扬个性,在自主理解、独特感悟中张扬个性
首先,在课堂上还原生活,给学生以自主。
身教重于言传,事实胜于雄辩;文艺源于生活,现实的教育力量是无穷的。而语文教育其人文性,在于教育人文底蕴,重于立人。光靠教师一人的定论,学生又怎能感悟一个群体真实的底蕴。既然我们的课文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教育也就要还原于生活,在生活中品味文章,文章生活化。正如魏书生先生在讲授《菜园小记》时,先让同学们看书,再结合生活场景,将菜园的图像在大脑中回映,随着学生的生活图像步入菜园,在生活中寻找“土香”、“花香”、“菜香”,去躬耕,去感悟田园的乐趣,去理解文章情美之感。课本剧的演出,也可让课堂教育生活化。表演的学生要演好角色,需揣摩生活中这角色的情、美,观摩的学生不也正在看一幅生活场景。课堂生活化、学习生活化,学生更能理解文章之美、人物之情、作者之用意。
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有学生对其中的一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产生不同的理解,他指出:“小草既然是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应是人不知鬼不觉,怎能看见它绿绿的呢?”我抓住机会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我们观察过,小草刚钻出地面的时候是淡黄色的,而不是绿绿的。”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同学们言之有理,那么朱自清先生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因为小草钻出来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很快变绿。朱自清先生这样写,表明小草钻出之后有段时间间隔。”一个学生说道。接着另一个学生也发表了自己的理解:“这样写,表现小草有顽强的生命力。”又有学生说:“实际上是为了表现春天的可爱和朝气蓬勃。”学生们情绪亢奋,各抒己见。我借机给学生播放春天小草生长勃发的风光片,让学生再反馈,很快就有同学争着站起来说:“‘嫩嫩的,绿绿的’正是对钻出来之后的小草生长状态的描绘,所以课文后面接着写‘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可见,这‘嫩嫩的,绿绿的’是修饰能瞧见的小草,而不是修饰那正在‘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小草。这样写更给我们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充分感受春天带给我们的喜悦。”经过这一番对课文的精读探究,学生们感悟了朱自清散文清新诗化的语言风格,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这一过程中,学生们获得了思维的启迪。
在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每时每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因而在语文教育中我们应该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环境气氛,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他们每一个人与众不同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张开思想的翅膀,让他们看到自己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人”在思想、感情、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的生活相似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的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如果有意识地把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也就是把社会生活辐射进课堂)。那么她的教育效果比单纯说教的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在课堂教学中 ,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并和谐地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成倍提高,也使学生在学习中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净化自己的心灵,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做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思想教育双丰收。
其次,在阅读中沉浸思想。
(1)文本阅读
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是培养学生语文人文素养的一种很好方法。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培养,加深、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教材中有许多优秀作品,它们本身就是作者富有激情的思考,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体,闪耀着人文主义精神的光芒:屈原的忠君爱国,庄子的特立独行,李白的蔑视权贵,陶渊明的平和冲淡,鲁迅的深刻犀利,汪曾祺的幽默达观……不一而足,都可以成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滋养。那么在教学中,教材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将不是生命与符号的相遇,更不是生命与逻辑的相遇,而是通过文字,通过课堂,生命与生命的相遇。教师应以文为本,以人为本,引导学生积极解读文本,质疑文本,在与文本的心灵碰撞中体验人之为人的一切:爱与恨、笑与泪、幸福与苦难、短暂与永恒。如在教读《我与地坛》时,我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和学生一起反复诵读文章,在诵读中,学生读出了作者命运的悲苦及他对生命的热爱,读出了母爱的深沉而不外露,母亲的苦难与伟大,读出了作者的痛彻心肺的悼念。并且我又和学生们一起分享了各自母亲的心情故事,这种深沉却又往往被忽视的情感打动了许多学生的心,有位学生流着泪说:“……它给我的震撼太大了,我从未想母亲会这么伟大,母爱这样深沉而毫不张扬……过去我厌烦母亲,嫌她约束我,嫌她没水准,嫌她唠叨……我很愧疚,我要向她道歉,为我过去对她的无礼、对她的顶撞及伤害道歉,妈妈原谅我。”当我们被文本感动时,我们就受到了熏染。
人 文 信 息 的 交 流 , 师 生 与 课 文 的 情 感 的 交 融 , 只 有 这 样 才 能 使 学 生 在 书 声 琅 琅 中 释 放 活 力 , 舒 展 灵 性 , 发 挥 想 象 , 在 潜 移 默 化 中 提 高 思 想 认 识 , 陶 冶 道 德 情 操 , 培 养 审 美 情 趣 。立足文本、关注人本的教学,才不会使我们的语文课迷失方向。
(2)课外阅读
遵循学生的个性与共性,分阶段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和集中性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笔者根据学生的个性与共性,把课外阅读活动分成三个阶段。
1、无意识的阅读活动
一开始,高中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大都具有意志力不坚定,耐心不够的缺点,且带有很强的兴趣指向。这一阶段的课外阅读活动不宜规定得过高、过死,正如《语文课程标准》里说的“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而应从兴趣入手,“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于漪语)
美国著名语言教学理论家克拉申在谈到如何提高识字读写能力时特别推荐一种阅读方法——随意自愿阅读(free voluntary reading 简称FVR)。“FVR”是自愿进行的一种阅读,读自己爱读的书,碰到不爱读的书就放下,去找另一本。克拉申认为坚持这样做,阅读和写作水平就会得到提高。笔者在学生的无意识阅读活动阶段也只让学生在阅览室中随意挑选自己喜欢的阅读文本,以学生个人的意识为转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只对他们提出一点要求:阅读时必须手有笔,面前有笔记本,随时记录下认为精彩的辞句、语段。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
在无意识阅读的阶段,语文老师不必介入学生的阅读活动,只需随着阅读活动的不断深入逐渐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和加快学生的阅读速度,定时地检查学生的阅读记录本,提供学生展示成果的空间。
2、有意识、有主题的阅读活动
经过无意识阅读阶段之后,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了激发,阅读时的毛躁心理已渐渐被克服,但学生在面对大部头的文学作品时还是会有一股莫名的恐惧感。有一种现象:拿到一本小说集,学生总会先从字数、页数最少的那一篇先看。这说明学生阅读时的意志力不够坚定,缺乏自信心。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中提到“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读整本的好书对学生而言已不再是单纯的积累与培养语感,而是一种体验和发现的学习,要求学生有足够的情感投入与意志投入。这种体验和发现的阅读过程已不可能在课堂上全部完成,必须渗透到学生的课余生活,课堂只能作为学生阅读活动的另一个舞台——合作交流的天地。
这一阶段的课外阅读活动依据教材的相关内容和学生的兴趣分成若干个主题,每个主题都有相应的主题目标,可根据学生阅读的深度与广度作灵活的更动。教师在学生的小组合作阅读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学生相应的主题、推荐书目、阅读材料、活动空间舞台,以及对各小组作阅读方法的指导和阶段性的评价。而每个小组必须发动成员根据教师提供的主题制定出小组的目标、成员的任务与职责、交流的形式、阅读的时间和速度等方面的阅读计划。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课外阅读时间、交流的机会和成功的信心。
学生的阅读任务一般有三个步骤:改写,即讲述自己阅读书目的梗概;小评论,即针对阅读内容的某一人物、观点、故事情节发表自己的看法;联系实际,即讲述自己或身边的相关故事。老师则根据学生的书面材料和小组活动情况对每个小组作出评价,评价时以鼓励为主。
在活动中,全身心的体验与投入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竞争意识与创新意识得到了激发,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3、有意后阅读
阅读是终身性学习,对于一部作品的体验与解读是不可能在相对的时间内全部完成。
学生的阅读也不可能达到系统性,而只是一种多角度感受体验的过程。
学生在完成某一主题活动后,对这一主题的思绪暂时中断。在另一主题的阅读活动中,阅读的文本可能会使学生产生某些相关的联想和对比。这种联想和对比是朦胧的,而且大都是灵感式的,非常短暂。但是,这些朦胧的意识对学生而言却是弥足珍贵的,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笔者经常鼓励学生写读书札记,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感悟,只言片语也行。这种有意后的阅读是贯穿于学生的无意识阅读和有意识阅读活动之中,纯属个体阅读行为。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活动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极大的完善,他们的情感在阅读中变得沉稳,他们的思想在阅读中成熟,他们的感悟越来越深刻,他们的审美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逐渐加强。这是一种终身性的学习且受益终生。
(三)在“不争”中彻底解放学生。
老子推崇的是“不争”。 老子讲不争,并不是说要消极软弱,没出息。所谓不争,有两重含义,一是在一定的场合下,例如讲,在人民内部,要“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要不争,要和谐一致,没什么好争的,“利而不害”,“为而不争”。但更为重要的含义是,不争是为了更好地去争。《老子》一再声明,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怎么不争?“不争”是争的一种最优策略。普遍意义上的“争”,就是大家往一条道上挤,却不知拐个弯换条道早就到了别人的前面。不争是一种思路,一种思维方式,当你明白了就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例如,有一女子问其夫她在他心中排第几,他回答第一。她又问,那你母亲呢。也是第一,另起一行的,他回答。就是如此,不需要辩解。
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拼音、错别字,它是思想的火花,文化的冲击,素质的培养。试问有多少大作家读起文章来字正腔圆,有多少大文豪考高考的语文试卷能考过我们语文老师精心培育出来的“考手”?这难道就是说我们学生的语文水平就高于这些大作家、大文豪了吗?当然不是。学生的语文水平不是靠一张试卷体现的,语文水平是要靠积累、感悟、沉淀的。因此语文教学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一方小天地,都有自己的“哈姆莱特”“周朴园”。学生的情况不尽相同,但并不影响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有人以城市豪华为中心,作为他们的奋斗目标,也有人能把《一个人的村庄》细腻而深刻地表现出来,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淳朴与自然。这就说明语文教学不是要把学生往一条道上赶,语文问题的答案不像理科那样有明确的指向性。教师应该让学生对课文都有自己的见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长处。孔子云:“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每个学生都应该树立起自己的信心,保持自己的个性。体验生活,感悟人生,没有对错,只要真性情的,是你的,一定是对的。
四、结语
语文学习是一种方式,语文教学是一种态度。在此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无为,是教师在国家总的要求下,一个大原则是“因材施教”,充分重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这里就是“无为”,无违学生的个性。没有个性的健康发展,没有独立思考,没有独立人格,哪会有什么创新能力的培养?哪会有创新人才?
不争,是教师充分发觉学生的长处,明白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阅历,人生感悟,思维方式。教师不应去求每个学生的同,不需要横向的比较学生感悟的好坏,成绩优差,重在整体文化氛围、思想道德的熏陶。如老子所推崇倡导的“上善如水,不争之德”,他认为理想的生活方式应该像水一样,其实我们理想的学习教育方式也应该像水一样。水不知拂逆,能任意变化其形,柔软而富弹性;水往低处流,象征人之谦恭,无所不蓄,为我所用,亦代表一种趋势;水是最弱的,但反而能酝酿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你在不争中,积蓄了巨大的能量,你在不争中已不知不觉超越了对方。
面对快节奏的社会,语文课程教学当然也在起变化,但语文人文精神是不能改变的,也是不可能改变的。那是根基,失去了这份根基,学生会变得轻浮而浅薄,没有精神的支撑,就会失去对错的标准,失去情感和眼泪。他们的日子会混混噩噩,他们不知道下一步怎么走,该走向那里,他们会躲避,他们会逃亡,他们迷失了自我。
因而,我们应该帮助他们,世人面对他们纯洁充满幻想的心灵,要放弃功利之念,让他们重新找到自我,找到社会;用爱心,用语文教师的魅力与方式,用情感与善良去感化他们,去除功利,重拾学生对学习、生活、人生、朋友的信心。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