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让过程美丽着

作者:李明高  时间:2006/4/2 11:49:0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93
      南北时有个和尚问觉明禅师:“什么是禅的精髓?”觉明禅师回答说:“照顾脚下。”脚下就是人生一步一步行走的过程,我们就是在这一步步的过程中感受禅机,领悟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过程比结果重要。 
      可是人们常常把目光投注在结果上。人们往往钟情于鲜花的美丽,却忽视开花的过程;人们往往关注果实的甜美,却忽略了结果的过程。其实,一切的美好和情韵无不充溢于一个个平凡的过程中,我们在溪流边伸出手掌,渴望抓住汩汩的溪水,结果总是令我们沮丧,其当流水丝绸般滑过手掌的那一时刻,我们那种感觉不是同样感到生动而富有情趣吗?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教育。多年来,我们的教育以甄别和选拔为指归,我们所关注的是学生的学成绩、教师的工作业绩、学校的升学率,而忽视被评价者在活动的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忽视对日常教育教学活的评价,忽视对教育活动发展、变化过程的动态评价。我们热衷于排名次、比高低,并以此作为所谓的标准来确定学生的学习成效,确定教师的工作实绩,确定学校的档次级别,其结果只有少数”优秀者“能够体验成功的快乐,而更多的人成为陪衬者、失败者、殉葬者。 
     因为过分关注“结果”,我们的学校没有了生机,歌声少了,活动少了,有的是月考、周考、阶段考、摸底考,有的是预赛、复赛、选蔽赛、淘汰赛,有的是“无边试卷萧萧下,不题海滚滚来”。  
     因为过分关“结果”,我们的老师没有了热情,合作少了,交流少了,有的是无休止的加班,有的是冷冰冰的竞争。你给学生出10道题,我给学生出20道;你为学生补一小时,我为学生补两小时,大家都在“分数”这辆战车上顽强地打拼和奋斗。 
      因为过分关注“结果”,我们的学生没有了个性,微笑少了,兴趣少了,有的是分数面前的沮丧,名次面前的惶恐,有的是老师责备的目光和父母恨铁不成钢的唠叨。星期天没了,节假日没了,他们的生活空间被点点挤,他们每天都在“应试号”这艘战船上疲劳地航行着,他们都期待着有一天能驶入高考成功的那个美丽诱人的“港湾”。 
      造成这一现象该怪罪于谁呢?现在,高考、中考就是每年的一次大检阅,对学校是检阅,对教师也是检阅。每年高考、中考成绩一揭晓,学校的次一排定,学校的地位就出来了,成绩好的、升学率高的学校天经地义受到尊重和爱戴,学校的牌子就亮了,社会上刮目相看,“文明单位”、“模范学校”榜上有名,改善办学条件有人过问,提高教师待遇也有着落;反之,升学率不行,你再有起色,你素质教育搞得再好,也没有人买帐。升学率的学校连招生都难,但“恶性”循环,可能很难有出头之日,甚至面临着生存的危机。教师呢?也在每年的考试中接受着“考验”,你成绩上去了,奖金自不用说,各种好处也纷至沓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光环会罩到你的头上,职称晋升、职务提拔,你都会从中获得优势和资本;而如果你考砸了,在教师、在领导甚至在家长面前你都不起头来。在泾渭分明的荣辱、毁誉、赏罚面前,在这种“成者王,败者寇”的评价标准面前,谁能不千方百计地趋福避祸呢? 
      教育,英文Education中有“抚育、自然生成”的意思;德文Erziehung中有“引导、唤醒”的意味。在我们的《现代汉语词典》上也这样界定“教育”的含义:“培养学生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尽管这些对“教育”的解释各有说法,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强调教育的过程。 
     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这样诠释教育的内涵:“所谓教,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发其自天性。因此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生活的全部文化导入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是的,教育的根本价值不是纯粹的科学知识的传递和习得,也不是为人的职业生活作准备,教育应该成为一个文化的过程、人化的过程,成为被教育者精神成长和生命体验的一个过程。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展示人性的魅力,关爱生命的成长。教育的魂魄就在于对人的关注,融入人的生存、生长、生活和发展的过程。 
      我们不妨再聆听一下哈佛的成功育:我们不在乎学校出了几位总统,出了多少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而是在乎哈佛是否为每一个学生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条件,是否使每个学生都能向成功。 
      遗憾的是我们目前的教育忽视了人的生命存在,忽视了对学生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关怀,忽视了学生的自由发展,教育把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师、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家长引入了分数崇拜、升学崇拜、文凭崇拜的泥淖。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