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语言美,答题有技巧

作者:鲍华明  时间:2006/7/22 14:12:3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475
  在诗歌鉴赏题中,往往会问考生这首诗哪里写得好,这就要求学生知道从哪些角度进行分析,具体来说,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分析。 
  A、四大角度:准确传神、言简意丰、富有弹性、音韵和谐。 
  一、准确传神。 
  所谓“准确”,就是分析时,要说“这个词准确地反映了……的主题(或情景,或心态等等)”“把……之情融于……景物当中”,即这个词或与主题相切,或与题目相切,或与季节相切,或与某种心情相切,等等。 
  所谓“传神”,就是分析时,要说出与另外一个词相比,更形象生动。具体来说: 
  1、化静为动,富有动感。2、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3、色彩更鲜明,更有诗情画意。4、更增加了气势,意境更开阔。5、拟人化,更富有人情美。 
  二、言简意丰。 
  分析时,要据中心思想说出诗句的多种含义,组织语言要用上“既写出了……又写出了……”的句式。 
  例如:贺知章《咏柳》诗云:“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句不仅写出了春天的美景,而且写出了春风的创造力。 
  三、富有弹性,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弹性”指精练的文字表现的各个意象之间,有大量的可供读者联想、想象的空白。这种弹性包括词性活用、词语的多义性、虚词的省略等等。 
  例如: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其中“减”字,就具有多义性。既指月辉的减少,也指女子变瘦。 
  四、音韵和谐。 
  诗歌的音乐美由押韵、节奏、音调构成。押韵能使全诗在音响上联结为一个和谐的整体。鲜明的节奏感如能与诗的内在的情感保持一致,能给人美不胜收的感觉。音调由平仄协调、双声叠唱、重言复唱等几方面组成。平仄和谐,有助于形成诗歌语言的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重章叠唱,令人有一唱三叹,荡气回肠之感。 
  B、解题步骤:分为“一看、二找、三套” 
  一看:看清诗题,看懂诗意,体会感情,也就是散文中的整体感知。 
  要看题目。如不看题目,很可能会造成对题目的误解。如有首诗叫《近试呈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如不看题目,会将他看作闺阁诗。实际上这是一首学生问老师自己的作品怎么样的诗。 
  二找:找好词、好句。一般是比喻、描摹、活用的动词等等。 
  三套:套术语、套格式。也就是结合A来表述。 
  例1、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诗僧齐己《早梅》,郑谷将“数”改为“一”) 
  看:诗题---《早梅》   诗意:雪中早梅开几枝。 
  找:不用早,郑谷已将“数”换成“一”,现在要判定哪个字用得好。 
  套:“一”字准确写出了“早梅”之早,与诗题更相切。(套用了A中“准确”一项中的句式) 
  有人答曰:“数”更好,表现梅花的傲雪精神。可以看作有这种精神,但“数”能体现,“一”更能体现啊。此其一。诗题为《早梅》,“一”字更切题。此其二。之所以有人选“数”,是在“一看”与“二找”之间思路出现了断裂。“看”的内容未发挥作用。 
  例2、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看:诗题--《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意:西湖晴美,雨也美。 
  找:淡妆浓抹总相宜。 
  套:(西湖)晴美雨也美,淡妆美,浓妆也美。因此写出了西湖之美; 
  引申一下:本质美好的东西,外在的东西无损于他的美好。 
  答案可概括为:言简意丰,既写出了西湖之美,又写出了本质美好的东西,外在的东西无损于他的美好。 
  (此题是结合A中的二,来表述的) 
  总之,A中的内容是答题的准备资料,也是欣赏语言美的角度;而B中的内容是答题的步聚,按步聚来做题,是要保证答题思路的连贯性,两者结合,使答案更准确,避免无的放矢。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