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400字。
李白诗歌专题
李白诗歌专题
第一章 五言律诗:
01、分析<<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诗曰: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一、宣城明丽的风光从何写起?这是诗人构思的关键之一。此诗诗人就流经宣城的宛溪和句溪两条水及横架宛溪的两座桥的美丽景色,加以突出地描写和渲染。这是诗用心拍摄的一个特写镜头,它犹如游览的名胜区一样,引起人们的特别注目。
二、“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诗人抓住描写对象的特点,并以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使之典型化,因而使形象更加鲜明,更富于感染力。
三、接着诗人就满城中高大的橘柚和梧桐,概括宣城的风貌。“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诗人在写秋天傍晚景色的时候,不留痕迹地融入自己独特的感受。在艺术表现上,确有化工之妙。
02、分析<<与贾至舍人于龙兴寺剪落梧桐枝,望邕(氵邕)湖>>:
诗曰:剪落青梧枝,邕湖坐可窥。雨洗秋山净,林光澹碧滋。
水闲明镜转,云绕画屏移。千古风流事,名贤共此时。
一、这是一幅十分淡雅的水墨画。诗人锐敏地抓住邕湖雨后新霁的动人景色,加以细致的描绘。
二、“雨洗秋山净,林光澹碧滋”,用“净”概括雨后秋山,用“滋”形容林光澹碧,的确是神来之笔,用词异常精妙。他不仅写出了眼前动人的风景,而且巧妙地渗透了诗人的感受,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在空气清新林花芬芳下的愉悦和陶醉的心情。
三、“水闲明镜转,云绕画屏移”,以“明镜”喻湖水,以“画屏”比林山,更用“转”“移”这两个字写出的了湖光山色流动变幻的状态,写出了邕湖一带的山水之美。
四、诗人观察精细,感受深切,使这首诗秀丽而不落于纤巧,意工而不伤于雕琢,确是一首自然清新玲珑剔透的好诗。
03、分析<<渡荆门送别>>:
诗曰: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一、诗里写了出荆门到楚地沿途在舟中看到的景色。诗题“送别”二字当是衍文。
二、“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诗人乘舟顺流而下,刚出三峡,两岸山渐次消失,长江进入广阔的平野时开阔境界。
三、“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写映在江水里的云彩和月亮的美丽形象。“飞”“结”是用拟人化手法,写出令人神往的生动而优美的画面。
四、诗人用这美丽的景色和辽阔的视野,衬托自己极其热爱故乡的深厚感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故乡水多可爱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