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同步练习9
- 资源简介:
约7600字。
部编版高中语文随堂练•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单元•涉江采芙蓉
一、文本基础运用
1.一般认为“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是( )
A.东晋 B.西汉 C.东汉 D.唐代
2.下列有关《涉江采芙蓉》的段落,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B.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C.环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D.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3.下列对《涉江采芙蓉》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头选用了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营造了清幽、高洁、欢愉的意境。
B.三、四句起过渡作用,在自问自答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已由欢欣转为失落。
C.“漫浩浩”写出了路途的绵延无尽,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
D.诗人在欢乐的背景上抒写忧伤,以“乐”衬“哀”,使乐更乐,使哀更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汉代诗歌的新成就集中体现在汉乐府和汉末文人诗《古诗十九首》中。汉乐府继承了《诗经》反映现实的优秀传统,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等,写战争和兵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有所思》《上邪》等,则歌咏了男女间诚挚坚贞的爱情;《陌上桑》赞美了平民女秦罗敷的美丽智慧,讽刺了贵族官僚的荒淫无耻;《孔雀东南飞》叙述了焦仲卿与刘兰芝共赴黄泉的悲剧,批判了封建家长制的冷酷无情。汉乐府民歌语言朴素真率,活泼生动;句式多样,以五言为主,是中国诗歌在语言形式上的一次创新。随着汉乐府的流行,文人开始仿作五言诗。到汉末便呈现出五言诗大兴,其中有十九首南朝梁萧统编入《文选》,当时代表了五言诗创作的最高成就。《古诗十九首》主要表现了夫妇、朋友的离情别思,官员、士人的仕途失意,有的作品还流露出感叹人生短促、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在东汉后期风雨飘摇的社会环境下知识分子的心态。后人把《古诗十九首》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如刘勰誉之为“五言之冠冕”。
4.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B.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C.年轻人要警惕网络上所谓的“新赛道”,如刷单返利、招商加盟等。
D.二十四节气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先民广博的智慧,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二、名句名篇默写
6.根据《涉江采芙蓉》进行默写。
(1)《涉江采芙蓉》中“ , ”两句,描写了一幅女子们在江中采莲,而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芳草的美好、欢乐的画面。
(2)《涉江采芙蓉》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