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教案41
- 资源简介:
约5770字。
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基础知识,品味诗歌语言;熟读成诵。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思路,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喜爱。
审美鉴赏与创造: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分析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和表达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感受诗人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理解其对自然和简朴生活的追求。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风格,积累陶渊明名句,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歌内容,抓住关键意象和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在于理解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等。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诗歌的意境和背景。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包括诗歌原文、译文、注释和赏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引入《归园田居(其一)》的学习。
(一)生平: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的伟大诗人,被后人誉为“田园诗人”。陶渊明出生于东晋末年,大约在365年,卒于427年。他的家族原本是名门望族,但家道中落,他自幼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陶渊明的一生经历了多次的仕途起伏,他曾五次出仕,五次归隐,最终选择了归隐田园,过上了宁静的乡村生活。
陶渊明的诗歌创作深受他个人生活经历的影响。他的诗作多反映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厌恶。陶渊明在诗歌中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简朴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判。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语言质朴,富有生活气息。
陶渊明所处的历史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社会动荡的时期,政治环境复杂,战乱频仍。这个时期的社会环境对陶渊明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隐逸文化空前繁荣,陶渊明作为隐逸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人精神。
(二)诗歌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陶渊明生活在政治动荡、社会矛盾尖锐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选择了远离尘嚣,回归自然。
文学追求:他的诗歌创作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追求自然、真实、简朴。他的作品多采用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为题材,开创了田园诗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