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劳动主题”群文活动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4650字。
第二单元“劳动主题”群文活动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逆向设计”三阶段分别是:确定预期的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就此,进行必修上的第二单元通讯单元的教学设计,预期两课完成文体及内容的学习——《结缘“通讯”,识文中主角》《探“通讯”特点,明工匠精神》。
总体确定预期结果:
希望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能够通过几篇通讯了解相关人物事迹、能简要评价人物,挖掘其具备的精神品质,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同时能长久理解把握通讯语言的特点。学习内容的优先次序上,把握人物事迹及精神品质两个核心,识文中主角以主感受其精神,再将其精神品质提炼和升华。
合适的评估证据依据:
《追求理解的设计》中说到:“要收集评估证据,用于证实预期学习是否已完成”。因此,确定的评估证据立足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表达及交流”要求。书中所言:“换句话说,理解是关于知识迁移的。如果具备真正的能力,那就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甚至有时令人感到困惑的情境中去。”其过程需要思辨能力的支撑,如果学生能够把对通讯文体中人物的形象及所具备的精神本质的互相迁移,就可以算的上理解。同时,“语言表达与交流”环节便于评价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理解,通过应用和反馈来发展能力。
分别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结缘“通讯”,识文中主角》
一、所确定的目标:
内容标准:1.认识通讯这一文体,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文体特征;2认识进入通讯的人物的特点及贡献;3.在对比思辨中评价人物;4.在通讯语言特点的基础上学习颁奖词语言表达特点。
我们需要思考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通讯?和消息相比,其主要特征如何?
2.从选文上看,能够进入通讯中充当主角的人,他们是什么类型的人?他们的贡献都体现在哪些方面?
3.他们有何异同,你怎样概括评价这几个人物?
4.颁奖词的写作有何特点?对于了解其主要事迹的人物,如何为其完成一篇频奖词的创作?
预期的理解是什么:
学生将会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