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为有不为》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3430字。
16 有为有不为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在人生道路上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
[思维能力]理解“有为”与“有不为”的含义,掌握文中的关键概念和观点。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理解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握行文思路。(重点、难点)
[审美创造]感受本文说理清晰透彻的特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则故事。
《元史》中记载了理学家许衡的一个故事:某个炎炎夏日,许衡外出,看见行人纷纷到路边的一棵梨树下摘梨解渴,他却不去摘。有人问他,如今兵荒马乱的,这棵梨树已经没有主人了,你为什么不去摘梨吃呢?许衡回答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师:读完这个故事,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自主发言)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的都很对,人在面对诱惑时应该坚守内心的原则,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明白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那么,什么事能做?什么事又不能做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的《有为有不为》,看看他对这个问题是如何思考的。
(板书文题)
[设计意图]
通过故事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借助相关资料,扫清字词障碍。(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
2.明确观点。
师:请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学生举手回答)
[预设]
每个人都应为善不为恶。
3.梳理文章脉络。
师: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后,教师指名回答)
[预设]
①大小善跟大小恶的联系 ②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
4.把握行文思路。
师:完成了思维导图后,文章的行文思路就很清晰了,请简要分析一下文章的行文思路。
(学生讨论作答)
[预设]
首先,作者从主题“有为”“有不为”的内涵切入,由“有为”“有不为”的关键——“应该”引出其判断标准——善恶。接着,作者提出善恶有大小之分的观点,分别从社会层面和历史层面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