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教学设计33
- 资源简介:
约7760字。
邓稼先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体会作者对好友邓稼先的怀念、崇敬和赞扬之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
[思维能力]品析课文关键语段,品味含义深刻的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
[审美创造]品味本文简洁凝练、铿锵有力,长短句交错的语言特点。(难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一: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中国自此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图二:1967年6月17日,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从首次爆炸原子弹到氢弹,同法国用八年、美国用七年、苏联用四年的时间相比,中国仅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师:图片上展示的这两朵“蘑菇云”,对于同学们来说可能有点陌生,但对于中国来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核武器的成功研制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防实力,让世界看到这个曾经饱受磨难、历经坎坷的伟大民族重新站了起来,并正以崭新的姿态昂扬奋进。
在这举世瞩目的成就背后,是许许多多科学家不计名利、不求回报、默默无闻的终生奋斗。这其中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邓稼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邓稼先的挚友杨振宁为其所作的一篇传记《邓稼先》,去了解邓稼先的英雄事迹,感受其崇高品质。
(板书文题)
[设计意图]
利用图片导入,让学生了解邓稼先的历史功勋,不仅能让学生在脑海中对邓稼先有一个初步认识,更能激发学生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和民族自豪感。为更加深入的教学作铺垫。
二、梳理课文内容
1.了解邓稼先其人。
(引导学生关注教材P2课下注释①中的邓稼先简介,并适当补充)
邓稼先1948年赴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1986年7月,因受核辐射身患癌症逝世。
邓稼先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参与组织和领导了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因在核武器领导与规划工作中的杰出贡献,邓稼先在1982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1987年、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设问:结合课下注释和对邓稼先的补充介绍,你觉得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
[预设]
(1)邓稼先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2)邓稼先是一个无私奉献的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