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三:表达与呈现》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3630字。
任务三 表达与呈现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了解我国的科技成就和科技工作者,培养对科学的热爱。
[语言运用]观看并分享科学领域有关的影视作品,锻炼信息整合与口头表达能力。(重点)
[思维能力]搜集科技工作者的相关资料,为其创作个性化“画像”,展现其科学历程与
精神风貌。(重点)
[审美创造]尝试创作科幻故事,展现对未来科学世界的憧憬。(难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师: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中国的一些科技成就和科技工作者有了比较细致的了解。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如何用笔向他们致敬。
(板书 表达与呈现)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能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技法巧点拨
师:向科技事业和科技工作者致敬,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任务来完成。
1.为探索者“画像”。
为探索者“画像”有以下几种方法:
(1)编写大事年表。如可以给邓稼先编写年表。
戈壁沙漠,蓬断草枯;
矢志不渝,全心钻研;
“两弹”成功,震惊世界;
巍巍中华,重新屹立!
元勋稼先,砥柱中流;
才德兼备,光耀后世! 1924年 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
1945年 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1948年 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
1950年 获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8年 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从此隐姓埋名28年。
1964年 领衔成功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 领衔成功研制中国第一颗氢弹。
1985年 因长期遭受核辐射而患癌,做直肠癌切除手术。次年,又做了两次手术,后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1999年 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邓稼先
(2)记述主要经历。如给于敏“画像”就可以使用这种方法。
于敏,中国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科学技术的杰出领军人物,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共和国勋章”。他用一生中最好的年华,专注地做了一件事——研制氢弹,为此他隐姓埋名28年。他的名字并不如雷贯耳,然而他的事业却受世人瞩目。
(3)分析科学精神。通过分析探索者的事迹,体会其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品质。如对“蛟龙号”全体科技工作者“画像”就可以使用这种方法。
①勇于创新:“蛟龙号”作为我国自主研发、集成创新的7000米载人潜水器,其成功研发和应用是我国在深海探索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体现了科技人员敢于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②团结协作:“蛟龙号”海试工作由各部门及海试团队等众多人员协同完成,下潜时潜航员与水面控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