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教学设计18
- 资源简介:
约4540字。
驿路梨花
【教学目标】
1.理解题目中“梨花”的含义。
2.略读课文,找出文中出现的人物,说说他们分别做了什么事。
3.感悟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2.教学难点:学习文章以“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巧妙设疑的构思方法及作用效果。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继续学习略读,粗知故事梗概。
2.把握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3.初步感知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独白:
同学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梨花,洁白无瑕,总能给人带来美好与温暖。在西南边陲的驿路上,也有这样一道梨花般的风景。那里有一座神秘小屋,默默为旅人提供庇护。这小屋究竟因何而来?背后又藏着怎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驿路梨花》,寻找答案 。
板书课题:驿路梨花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写作背景
教师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驿路梨花》写于 1977 年 5 月。当时,“文化大革命” 刚刚结束,党和国家开始拨乱反正,重新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者彭荆风在云南生活多年,对边疆的风土人情十分熟悉。他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为背景,通过哈尼族小姑娘等人物的故事,展现了边疆地区人们的美好心灵和互帮互助的雷锋精神,旨在呼唤在特殊时期被破坏的良好社会风尚的回归,激励人们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
(2)走进作者
教师展示作者“彭荆风”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彭荆风(1929—2018),作家。江西萍乡人。1949 年参军,1952 年开始发表作品。曾任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等职。他是西南边地军事文学开拓者,作品多反映边疆生活,有《边寨烽火》《鹿衔草》等,《驿路梨花》是其经典之作。
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1)读一读生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