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000字。
(N5)让古树开出新花
———运用想像与联想对古诗词展开创造性阅读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一)新课标的要求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这是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要求之一。在古诗词的阅读欣赏活动中,这种个性化的阅读,我们该如何有效地进行?我一直在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学情分析
我校是省一级重点中学,高三文科班的学生语文基础还不错,语感较强。经过两个学年的课前诗词欣赏,对古诗词有一定的积累。但在古诗词阅读欣赏方面,大部分同学还是觉得难。学生反映最多的是,老师所教的方法,在具体的诗词欣赏中运用难度很大。学生迁移能力不强。
(三)教学设计思路
古诗词阅读欣赏,最能体现学生个性的,我认为是“想诗”,即用联想和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的省略。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以前曾就方法进行了讲解,什么相似联想相关联想相反联想情景想象等等说了一大通,效果却寥寥。问题的症结何在?有没有可行的解决之道?当我苦思对策时,正好看到一篇《花朵在楼道里穿行》的文章,是一位美国老师采用抓词组合法来教学生写诗,又看到上海一位老师《研究性学习:怎样阅读古代诗词》的设想,心有所动:何不对他们的方法加以变通运用?于是我就设计了以下的思路:
先布置给学生三首上课将要创新阅读的词,让他们在课前诗词欣赏时做大致的讲解;接着抽取其中比较易于展开想象的词或词句,请学生进行想象的描述,借此引发他们的积极思维,让他们在欣赏时,不知不觉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理解原诗的基础上,再用组合法,取出每词中的一句,组成新词,让学生自由想象,然后出示王国维先生的原创,给他们一个意外,将想象鉴赏引向新天地;再请学生体味王国维的原创精彩在哪里,学习他如何通过想象和联想对诗词进行创造性阅读;最后小结一下方法,请学生将方法运用于另外一些诗词的鉴赏中。
二、案例描述
(课前5分钟,三个学生以课前演讲的方式,对教师预先布置的三首词:柳永的《凤栖梧》、宴殊的《蝶恋花》、辛弃疾的《青玉案 元夕》进行了鉴赏,基本上属于鉴赏辞典中赏词的翻版。)
片断一:
老师:上一节课我们对李清照《如梦令》的“绿肥红瘦”句,从语言的角度进行了鉴赏,体会了本诗的“炼字”确实妙。现在,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再学习如何鉴赏诗歌。我们都知道,诗词往往有很多意象,这些意象又往往留有太多值得回味的余地,如果我们鉴赏时,能对诗词展开联想和想象,肯定会有别一番的收获。这方法我们暂且称之为“想诗”吧。(课件出示:展开联想和想象)刚才三位同学对三首词进行了赏析,基本的意思大家应都清楚了。现在就请大家来读一读柳永的这首词,看能不能就整首词或其中的几句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
凤栖梧(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