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教学设计:《淮南子·修务训》
- 资源简介:
约5000字。
先驳后立辨“无为”
——《淮南子•修务训》(节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 版 2020 年修订)在选择性必修阶段设置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旨在让学生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在选修阶段设置了“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的基础上,让学生加强理性思考,增进对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和中华人文精神的认识和理解,体会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趋势。
本单元的单元主题为“道法自然”,蕴含道家思想精华的四篇文章,体裁不一,风格各异,均能帮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中道家“无为”、“无用”的内涵和价值,从而引导学生阅读传统经典,探索传统文化,涵养生命成长。
《<淮南子>二则》是“道法自然”单元的的第三课。淮南子号称“杂家”,但一般认为它是以道家思想为主,杂以儒、墨、法等各家思想。学生在学习与理解道家原典精华的基础上,在分析过儒道思想的融合与互补后,通过学习《淮南子》,来进一步探究道家思想在后世的发展和影响。其中,《原道训》(节选)主要是从正面阐述“无为而无不为”的合理性;《修务训》(节选)则通过列举大量事例,指出“无为”并非“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四胑不勤,思虑不用”,而是顺应规律做事,赋予“无为”更积极的色彩。二者参照阅读,可深化对“无为”的理解。
在本教材的绪论中明确指出,本书的具体使用,可采取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的办法。因此,在课程设计中,采取了自读与精读相结合的形式,将《原道训》(节选)以微课的形式呈现,带领学生走进《淮南子》,知人论世,解读文本,溯源析流,理解“无为而无不为”的合理性,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此基础上,以讲读课形式讲解《修务训》(节选),引导学生体会“无为而无不为”的积极内涵。
【学情分析】
本单元为文言文单元。学生在必修、选修阶段学习过程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
文言阅读能力。所以,对于本单元的课文,学生在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的前提下能够大概看懂文意。几篇文章的字词梳理,以学生自行整理为主,课上检测为辅。当然会存在一些难解句子,在课上应及时解释。
学生在高一、高二阶段学习了《老子》四章及庄子的《庖丁解牛》《五石之瓠》,对于老庄及其思想也有了一定的认知。又在本单元的前两课中对于老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在此基础上,能够对《淮南子》的文本进行解读,也能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