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设计1
- 资源简介:
约9160字。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上枢密韩太尉书》与通常求见信的相同之处以及“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语言艺术。
2、分析《上枢密韩太尉书》行文构思的精妙之处,理解所用手法与书信目的巧妙相切的独到之处。
3、分析文章“文者气之所形”、“气可以养而致”等主要观点,领会“养气”与“为文”关系的内涵。
4、积累文言实词"形、致、称、溢、广、冠、志、壮"等,掌握虚词"以,而"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谈及的诸如“养气”、“为文”、“慕贤”等内容。
2、背诵默写文章并掌握积累文言知识。
3、学习作者少年立志和他的批判精神。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文者气之所形”、“气可以养而致”等主要观点,领会“养气”与“为文”关系的内涵。
2、作者此文为干谒处处自荐,既要表现出自己对巨公硕卿的景仰,又要不卑不亢、袒露自己的胸襟、豪气,其分寸进退的把握确实是非常不易的,讲解讨论时须注意于此。
学习提示
《上枢密韩太尉书》是苏辙中了进士之后,为求见宋代名臣韩琦所写的一封信。但作者既没有直截了当地向欲拜见之人提出自己的企盼,也没有一步到位地和欲拜见之人进行情感的交流。独具匠心地从自己作文的感悟谈起,并在由文及学、由学及人的相关论述和表白中,一步步地把内容引向写信目的的核心,这明显有别于一般干谒文章的写法。因此,教学本文可采用平直的结构分析法,同时,根据全文“平中见奇、曲直相生”的特点,将思路探寻法、主旨把脉法融入其中。对文中与学生作文实际有比较直接关联的段落,也可采用段落品读法。
一、导入新课
公元1056年,苏轼、苏辙兄弟随父亲去京师,在京城得到了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第二年,年仅十九岁的苏辙就和他的哥哥苏轼高中进士,“三苏”之名遂享誉天下。苏辙兄弟二人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熟读经史,胸怀壮志,渴望为国建功立业。这篇《上枢密韩太尉书》,就是苏辙中了进士之后,为求见宋代名臣韩琦所写的一封信。韩琦于仁宗嘉祐元年官拜枢密史,掌管全国军权,所以苏辙在信中称他为“枢密”。而秦汉时期的太尉与宋代的枢密相似,因此作者又以古称“太尉”称呼韩琦,是想表达对他的崇敬之情。
二、作者介绍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